内容导航:
恒罗斯之战是大唐帝国与阿拉伯帝国之间展开的一场争夺西域控制权的战争,是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在西域的一次惨败。它所产生的影响似乎是看不见的,但并不能绝对的说是没有影响的,有人说这是一场无关紧要的战争,但也有人它还是改变了西域的格局,只是这种改变是潜移默化的,并不是在当时就能看出来的,如果没有安史之乱的话,或许这种影响是可以改变的。
这很难得出一个确切的结论,就如同该战双方的参战人数一样,一直得不出一个准确的结论, 阿拉伯帝国来说人数当在十万甚至以上,不过唐军的人数是最有争议的,即便是史书的记载也多有不同。
就拿我们熟悉的正史来说,《资治通鉴》记载番汉军出动三万兵力,而两唐书记载是两万,也就是说在正史中记载的参战唐军是两三万,当然这个和柳芳在《唐历》中记载的三万似乎是吻合的,只是在杜佑的《通典》中记载的是七万人,而《段秀实别传》中记载的是六万人,也就是说大唐出兵在六七万左右,而在阿拉伯国家的一些记载中有十万甚至更多的人数。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即便不考虑外来的记载,单只我们自己的史书,记载就有很大的差别,而这两种观点各自有人站队,也不过是自圆其说,现在已经很难正确做出估计。
不过当时安西军的定额是人,这是常备军,战时还要招募士兵配合作战,这个数量无法做出估计,但是当时的唐军正规军应该出动的就是两万左右,留下部分正规军镇守安西四镇。而且这一战中还有西域附属国的参战,当时听凭大唐调度的附属国兵是拔汗那兵和葛逻禄兵。
即便不能准确估计大唐的总兵力,但兵少将寡这种说法应该并不是特别靠谱。当时唐军的军事统帅是高仙芝,高仙芝当时对大食的这一战是有备而来,而大食是仓促应战,因此很难说高仙芝的兵力会比大食少很多。存在差距应该是一定的,只是大食的兵力数倍于大唐很难说得过去。
那么高仙芝为什么会发动这次战争呢?表面上看来是和高仙芝的贪恋以及毁约有关系。天宝年间,安西军经略西域是很顺利的,这也让高仙芝成为帝国不可多得的名将,只是到了天宝九年,高仙芝觊觎石国的财富,以石国“无番臣礼”为由出兵一直依附于大唐的石国,石国国王知道打不过就直接投降了。最开始高仙芝接受了投降,但接着就趁机俘虏了石国国王及其部众,将石国近乎血洗。另一个小国突骑施部落也被攻击,部落首领被俘虏,这一系列的举动让大唐在西域失去了人心,但却让高仙芝得到了更多的战功。
后来侥幸逃脱的石国王子就到了大食请求出兵报仇,大食早已崛起,本就有和大唐争夺西域控制权的野心,因此趁机答应出兵攻打安西四镇。而高仙芝知道后抢先发兵攻打大食,双方就在恒罗斯开战。
高仙芝发动该战固然是有私人的原因,但其经略西域却是朝廷一致决定的,也就是说高仙芝的贪婪也好失信也好,其结果却是朝廷愿意看见的,因此这一战也是朝廷许可甚至是很重视的,或许唐玄宗也想利用该战彻底控制西域,将大食从西域赶出,因此高仙芝不可能没有援兵。
但是这一战高仙芝还是败了,当时战争持续了五天,虽然没有分出胜负,但是唐军渐渐处于弱势应该是肯定的,这样的胶着状态持续着,一旦有任何微小的变化,都足以改变战局,就在这个时候,大唐的附属国葛逻禄叛变了,站在了大食那一方,这直接导致了唐军的溃败。
但分析该战的失败,叛军固然是影响很大,直接导致了结果,但应该注意的是,即便没有叛变,高仙芝也很难坚持到胜利。
这里面的原因,有一方面就是唐军的作战配合能力不是很好,葛逻禄一叛变,战争局势立刻有了变化,唐军溃败,士兵四散,直到后来高仙芝和李嗣业以及段秀实收拢残兵想重新反攻,但为时已晚,只能一步步败撤,而在败撤途中,为了能够顺利回到安西,李嗣业杀死了百余名途中的附属国拔汗那兵才得以逃脱。
在唐玄宗时期,虽然国势强盛,但是军事能力实际上已经不能和唐初相比,就拿几年后的安史之乱来说,安禄山起义,唐军节节败退,这其中固然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帝国外重内轻的军事制度导致的大部分正规军不能及时赶回来,但赶回来的唐军作战能力也并不强悍。
如果将苏定方放在唐玄宗时期,也未必能改变什么,不过有一点或许可能发生,就是即便是战败也未必会输得很惨。当然这个很难假设,毕竟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旦有什么改变,那同时就会有很多东西改变,结果很难预料。
虽然怛罗斯之战现在被网络上被一些人热捧,但此战对于大唐帝国和阿拉伯帝国来说,其实只是一次并不重要的边境冲突。
怛罗斯之战唐军投入的兵力,结合《段秀实别传》的六万,《旧唐书·李嗣业传》的二万,《通鉴》的三万,《唐历》的三万综合来看。唐军此次或为了扫清突骑施的残余势力,或为了对抗咄咄逼人的阿拉伯帝国,动员了安西、北庭都护府、天威军的本土唐军,以及其附属的城傍蕃兵,还有属国军队一共六万余人的兵力。但这六万余人到底有多少聚集在碎叶,又有多少投入到怛罗斯战场就很值得推敲了。
首先,当时唐军在其他方向上也有军事行动,比如“天威健儿”就留在了碎叶防备突骑施人。
其次,后勤也成为制约兵力投放数量的关键因素。从之前的开元三年和二十二年,唐将郭虔瓘与牛仙客分别的军事筹划和作战行动来看,而安西都护府在执行长途西征任务时,后勤所能承受的最高兵力为一万人。
因此,就算高仙芝做了充分的准备,他也不会更不可能将动员的力量全都投入到怛罗斯战场。
总体上,综合考虑,唐军投入怛罗斯战场的总兵力不会超过三万人,而其中真正的唐军最多也就是在两万人上下。
怛罗斯之战,唐军虽然战败,但此次核心唐军一共就投入了两万人,主要将领也都安全撤回,所以算不上伤筋动骨。唐帝国在中亚的势力也并没因怛罗斯的战败而受到严重损失。怛罗斯之战两年后,唐将封常青即再次远征克什米尔,又一次取得辉煌的胜利。
而阿拉伯军队也不是什么不是哈里发朝廷派遣的远征军,而只是呼罗珊总督区自己的军力。具体在高仙芝深入怛罗斯战场时,根据《布哈拉史》的记载,阿布·穆斯林正派两路人马扫荡河中。一路由达乌德带队,攻打史国周边,兵力估计起码一万。另一路是齐雅德·萨里率领的阿拉伯与河中诸国联军。其中,齐雅德·萨里掌握着本部精锐一万人,同行的安国与康国军队各自实力大约为数千到一万人。鉴于齐雅德·萨里此前还可能收编了叛乱的什叶派军队。所以此次阿拉伯方的援军实力不会少于三万人。至于城内赛义德·本·侯梅德所率领的守军数量已经不可考。
传统观点说,葛逻禄部队的叛变导致了唐军的惜败。不过也有观点认为,葛逻禄在当时面对回鹘的军事压力,所以出兵多少,甚至有没有出兵都有所争议。所以唐军的战败原因,很可能与日后1683年围攻维也纳的奥斯曼帝国军队类似,即面对坚城,遭遇敌军新锐援军的突袭,导致师老兵疲的围攻部队被击败。
怛罗斯之战后,阿拉伯将领阿布·达乌德曾进攻石国,并杀其亲唐的国王。阿拉伯势力深入河中地区,已经对“昭武九姓”继续保持独立、特别是独立的商业活动,构成致命的威胁。结果,到了754年,“昭武九姓”又一次周期性地倒向唐朝,集体上表请求长安出兵驱逐大食。这也是中亚各国最大规模地请求唐帝国出兵中亚,足见怛罗斯之战并未对当时西域政治军事格局造成实质性影响。
对此,20世纪初期的英国学者吉布()所说,“对中国统治中亚这一传统的真正致命打击,不是来自怛罗斯之战那样的偶发事件,而是来自757年中亚军队东去助唐平叛一事。这些来自远方的人曾认为中国是个无比强大,无法战胜的帝国,而他们现在亲眼看到了它的彻底衰落……,中国的威信再也没有从这个打击之中恢复过来。”
这不是高仙芝加苏定方能不能赢得问题。在当时那种情况下,任何名将都无力回天。
怛罗斯之时,安西兵锋已是巅峰,高仙芝攻打石国虽然有恃强凌弱、穷兵黩武的嫌疑,但是也是为了宣扬大唐国威,确立大唐在中亚的存在,借此打压吐蕃以及新兴的阿拉伯势力。
通过灭石国之战,大唐以力服人,中亚地区直接感受到了大唐的强大。但是也存在弊端,当时安西都护府还没来得及用教化镇抚,棒子敲到人见血了,甜枣还没来得及发,就与阿拉伯势力遭遇了。因此有葛逻禄在安西与阿拉伯僵持之时反水,从而使得安西惜败。这种情况下,加上苏定方也只能可能安西的损失不会那么大,会保全更多的人,因为要不是李嗣业谏言高仙芝收拢人员并且陌刀开路撤退,高仙芝是咽不下这口气的,不是率军死战,就是剩他自己弃军回去带兵再来找场子。
怛罗斯就单纯从军事角度来分析,大唐兵锋杀到阿拉伯胆寒,因此就算阿拉伯赢了,自此也不敢东进一步,因为大唐以三万之军,杀的十多万阿拉伯固城死守,城下尸堆如山,如果不是自己仆从军内乱,阿拉伯军根本没有还手之力。
怛罗斯之败,败在高仙芝过于自信了,灭石国,擒吐蕃公主,大唐隐隐有无敌之势。在离安西都护府千里之外,离大唐万里之遥的地方,孤军奋战,过度相信土著,不熟悉作战地域,这些因素都直接导致大唐在西域的扩张会受到影响。而只要大唐走正常路线,控制西域易如反掌。
因此短短两年之后,封常清率安西军卷土重来,进攻吐蕃控制的大勃律,大破敌军,征服当地。安西都护府的实力已经大体恢复,继续扩张,直到安史之乱才停止。
“怛罗斯之战”确实是大唐在西域地区少有的一次败仗,但是占据绝对优势的阿拉伯帝国,也仅仅是惨胜而已,双方都没有伤筋动骨,更没有扩大战场的行动。“怛罗斯之战”真的是遭遇战吗?
“怛罗斯之战”充其量只能算是安西大都护高仙芝与阿拉伯帝国一方总督的交战,以中亚到长安的距离,经过请示在发动战争是绝对不可能的,双方都没有做好交战的准备,否则大唐绝对不会出动不到3万人,并且还是西域诸国联军。
所以将“怛罗斯之战”称为遭遇战是完全正确的。
“怛罗斯之战”的结局如何?“怛罗斯之战”是高仙芝“以攻代守”发动的对怛罗斯城的进攻,这在曾经做出“一人灭国”的大唐一点压力都没有。
只是在阿拉伯帝国早有准备的情况下,双方陷入了长达5天的僵持之中,这对长途跋涉了整整3个月之久、深入敌境的大唐极为不利。
终于因为番兵突然反叛导致大唐败退,最终安全回到大唐的勇士只有几千人。
“怛罗斯之战”高仙芝确实败了,但是一场惨胜打击了阿拉伯帝国的气焰,保证了大唐对西域的统治权。
如果高仙芝加苏定方能赢吗?“怛罗斯之战”并不是高仙芝独自指挥的,实际上他身边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大将,力大超群、擅用陌刀的李嗣业。
每逢大战,李嗣业必定统帅大名鼎鼎的陌刀军冲锋陷阵,身先士卒是李嗣业的真实写照,也是真正的猛将决战沙场的的“必杀技”。
苏定方确实有非常突出的战绩,“前后灭三国,皆生擒其主”是苏定方的最高荣誉,但是同样喜欢冲锋陷阵的苏定方相比于“陌刀将”李嗣业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在绝对的兵力缺陷下,就算是高仙芝与苏定方联手也不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战果。历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首先对方是惨胜,大唐以两万对十几万,仗硬弓等还曾一度占领上风,激战五天,历史学家也考证出在怛罗城附近集结十几万部队;二是高仙芝是长途奔袭700多公里,遇上阿拉伯联军,结果偷袭变成遭遇战,高远离大本营,人困马乏,难以从大本营调部队,没摸透对方的情况,对遭遇战准备不足;三是高仙芝杀降的政策使少数民族离心;虽是败了,其军队战斗力也让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阿拉伯人胆寒,不敢在再来战。只要给高十万部队,准备充足一点,灭对方问题不大。
不是指挥问题,是自己的部队太少,依靠结盟的联军,联军又临阵反水,这就没办法了
高仙芝的兵力少但是相当强悍,双方的战斗是职业军人对义务兵的碾压。但是义务兵太多了,压不完。此时就如同关原合战,小早川下山了,但是却倒向了德川家康,石田三成失败了。怛罗斯之战,高仙芝的盟军葛逻禄反水了,已经激战多日的唐军已到了极限,此时腹背受敌,阵型割裂,遂崩溃。高仙芝太能打了,所以过于托大,而且西域诸国历来首鼠两端,不可靠,各种不利加一起导致怛罗斯之战失利。如果换别人可能会谨慎一些,但是兵力少,盟友弱且不坚定的客观条件都在,太过谨慎可能会把阿拉伯人放进葱岭以东,结局还不如高仙芝。
干嘛不加李靖,徐茂公,李世民,关羽张飞吕奉先,韩信卫青霍去病
如果兵力没变化,军队组成还是原来,结果一样。归根到底是兵力不足。西域诸国的军队又叛变,单靠一个人是无力回天的。如果两万军队都是大唐军队,那结果会不同。不说胜利,平手问题不大。
二、帝国时代3 胜败条件答:战败的条件有好几种,在于自己开始怎么设置的。1. 经典模式,有贸易垄断,就是对面队的贸易站超过半数。在工业用500食物,500木材,500金钱能够开启。5分钟...
三、帝国时代3三国同盟之战帝国升级以后城镇中心会变黑怎么解决没办法,因为三国同盟战争MOD不是官方的··你想要看见房子的话你就进入游戏后把游戏存一下然后退出载入档存就OK了··这MOD升到大战时代不能人口无限··一点也不过瘾,还不如玩革命MOD··············帝国之家 » 帝国时代4三人之战_帝国时代3剧情战役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