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罗马(意大利语:Roma)是意大利的首都及全国最大的城市,位于意大利半岛中西部,市中心面积有1200多平方公里。罗马是意大利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古罗马帝国的发祥地,因建城历史悠久而被昵称为“永恒之城”,自古以来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绚丽的风光名扬天下,位于罗马市奥勒利安城墙内的老城区(亦称罗马老城),是当今世界上一国首都内完美保存古城建筑结构的典范。罗马是天主教的中心,有700多座教堂与修道院,7所天主教大学,市内的梵蒂冈是天主教教宗和教廷的驻地。罗马与佛罗伦斯同为意大利文艺复兴中心,由于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少数没被战火波及的城市之一,现今罗马市中心仍保存有相当丰富的文艺复兴与巴洛克风貌建筑。
每个城市都有一段自己的历史,历史的知情者也许深埋于地下,也许傲立在风雨中。罗马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古代文明,在罗马城中留下了极其丰富的古迹。罗马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在市中心区保存着大面积的历史遗迹和待发掘区的首都之城,拥有的古迹遗址不计其数,成为后人了解罗马文化的艺术宝库和文化名城。
永恒之城-罗马罗马是古罗马帝国的发祥地,被誉为“永恒之城”和“万城之城”。意大利作为国名只有150年(1861年意大利王国宣布成立)历史,而罗马城却有2700多年的辉煌历史。罗马犹如一座巨型露天博物馆,迄今仍保留着许多珍贵的名胜古迹,在罗马古城遗址上,矗立着帝国元老院、凯旋门、记功柱、万神殿、大竞技场、意大利国王埃曼努埃莱二世纪念碑、贞女祠、凯撒庙、凯旋柱等让人仰望的世界闻名古迹,以及文艺复兴时期许多精美的建筑和艺术精品。这是一座古老遗迹遍地的“博物馆之城”,一座沉淀了数千年却依然傲立群雄的遗产之都,一座汇聚了文艺复兴和巴洛克等多种艺术形式的中心之地,一座全城遍布教堂的宗教圣地,一座被冠以“永恒之城”的世界著名历史文化之城。
罗马被称为“永恒之城”。“永恒”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罗马立于不败之地。自公元前753年4月21日罗马建城,到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历时1200多年,罗马城从未被外族彻底占领过,仅在公元前390年差点被高卢人攻占,但罗马人最终赶走了高卢人,保住了罗马城。因此,罗马人十分骄傲地称罗马是“永恒之城”。二是罗马的文明永存。罗马的古老文明上承希腊,下启现代欧洲诸国,虽山河变迁、朝代更迭,但罗马文明绵延数千年,横播数万里。罗马城既见证了罗马古代文明的辉煌,也展示着现代文明的传承,罗马城将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融为一体。在罗马,既有新颖、时尚的现代建筑,又有无数古迹和大量文物;在罗马,豪华住宅和先进交通工具闪耀着新时代物质文明之光;凯旋门、竞技场和万神庙无言地诉说着千年古城昔日的辉煌与繁华。最为重要的是,作为世界霸国的罗马帝国早已不存在了,但它的影响并没有随着它的政治统治的结束而消亡。现在西欧各国所使用的字母,都是古罗马的拉丁字母;古罗马的建筑式样和风格在当今世界的许多地方仍随处可见。西方社会自由与民主的传统,虽在渊源上可追溯到古希腊,但它却是通过罗马而传承下来的。西方国家法律发达、法制健全,也要归功于古罗马,因为今日欧洲大陆几乎所有国家的法律体系,都是在大量吸收罗马法的基础上形成的。从罗马文明对后世的影响来看,罗马的确实现了“永恒”;既作为罗马文明载体又作为罗马文明遗产的罗马古城,自然获得了“永恒”。
七丘之城罗马位于意大利中部拉齐奥大区的台伯河平原上,台伯河和阿涅内河在罗马城外汇合,罗马地跨在台伯河两岸,东面是阿布鲁佐,东北面是Sabini山脉,南面是Albani山脉。市中心在距离第勒尼安海约24公里的内陆,但城市向西南一直延伸到仅距离海岸5公里处,海拔高度从13米到120米,平均海拔高度37米,市区总面积约1285平方公里。古罗马中心就是沿着台伯河岸发展起来的,台伯河中有一座船形的岛屿,是台伯河自然冲积而成的,在河岸边有七座山丘:帕拉蒂尼山、阿文提诺山、卡比托利欧山、奎利那雷山、维米那勒山、埃斯奎利诺山和西里欧山,罗马城便建于其上,罗马因此也被称为“七丘之城”。这每一座山都充满着历史。
根据罗马神话,罗马的建城日是公元前753年4月21日,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罗马是由一对被母狼喂哺养大的双胞胎罗穆卢斯和瑞摩斯建立的。传说特洛伊人被希腊人打败后,特洛伊王子逃到意大利半岛台伯河入海口的一个拉丁人王国,并被国王招为女婿。他的后代创建了阿尔巴城。经过几代相传,到努米托雷王时,他的弟弟阿穆利乌斯篡夺了王位并驱逐了兄长,还逼迫侄女雷亚·西尔维亚充当女祭司。后来西尔维亚与战神马尔斯相爱生下一对双胞胎兄弟——罗慕洛斯和瑞穆斯,因此罗马人有时也自称是“玛尔斯之子”。国王阿穆利乌斯怕他们长大成人后推翻自己,令人把刚出生的兄弟俩抛弃在台伯河畔,所幸被一头母狼用奶喂养才免于一死。兄弟俩后来被牧羊人法斯土路思从帕拉蒂尼山带回家抚养,长大成人后推翻并处死了阿穆利乌斯,并决定建造一座新城。传说在公元前753年,孪生兄弟罗穆卢斯和瑞摩斯祈问诸神,他们俩该由谁统治他们在台伯河边的这片居住地。瑞摩斯爬上阿文提诺山、罗穆卢斯爬上帕拉蒂尼山等候神的启示。当6只秃鹫飞过阿文提诺山而12只秃鹫飞过帕拉蒂尼山的时候,他们都以为自己得到了神宠。罗穆卢斯于是开始修建城池,瑞摩斯勃然大怒,最后哥哥罗穆卢斯杀死了弟弟瑞摩斯。罗穆卢斯所在的帕拉蒂尼山也就从此发展、繁荣起来,罗穆卢斯成了新城市的最高统治者,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这座城市为“罗马”,成为第一任国王。罗马人把这一天作为建城纪念日,至今在罗马各处都可以见到母狼与这对双胞胎兄弟的像。罗马历史的开端处在罗马王政时代(罗马王国,伊特鲁里亚时期,公元前753年—前509年),实行非世袭的君主制,但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镇。根据意大利历史学家蒂托·李维的半神话作品“罗马史”中的叙述,罗马王国共有7个国王,第一位便是罗马城的创始人罗穆卢斯。公元前509年罗马王政时代最后一个伊特鲁里亚国王卢修斯·塔克文·苏佩布,因暴政而被罗马人民驱逐以后,罗马人民决定不再需要国王,而是改用罗马元老院、罗马执政官和罗马会议三权分立的制度,结束了罗马王政时代,建立起了共和政体的罗马共和国。
这件兽雕作品作为罗马城徽闻名于世,它表现罗马建城的传说故事:传说特洛伊人被希腊人打败后,特洛伊王子逃到意大利半岛台伯河入海口的一个拉丁人王国,并被国王招为女婿。他的后代创建了阿尔巴城。经过几代相传,到努米托雷王时,他的弟弟阿穆利奥篡夺了王位并驱逐了兄长,还逼迫侄女西尔维亚充当女祭司。后来西尔维亚与战神马尔斯相爱生下一对孪生兄弟——罗慕洛斯和瑞穆斯。阿穆利奥得悉后杀死了侄女西尔维亚,并将孪生兄弟抛入台伯河里。由于河水突然下降,婴儿搁浅于河滩,哭叫声引来了一只母狼。母狼用自己的乳汁哺养了两个孩子。孩子长大得知自己的身世后,便杀死了仇人,迎回了外祖父,创建了罗马城。罗慕洛斯成了罗马城的第一位统治者。埃特鲁里亚人依照这一传说雕铸了一条青铜母狼。公元16世纪时意大利雕刻家又在母狼腹下补雕了两个吃奶的婴儿,从而使这尊雕像完整地表现了罗马建城的传说。
古谚云:“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2700余年的时间,是长还是短?在亚平宁山下、台伯河畔的这片沃土上,曾孕育出令世人炫目的历史和文化。19世纪德国法学家耶林曾经说过,罗马人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用刀剑棍棒令世人屈服,建立了一个强大的罗马帝国;第二次是基督教的传播使罗马声名大噪,令世人称奇;第三次用法律规范世人的行为举止,举世皆知罗马法。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据说原文的意思是“罗马不是在一个白天建成的”,not“in a day”,应该是在晚上“in a night”。但是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句话的意思慢慢转变,由于古罗马城建筑先进、繁复、建筑技术高超、设计精湛,后人用“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表示很多先进技术、物质文明、甚至一个成就,都不是简单达成的,而是经由很多人、或者很多努力,才能够完成的。
但不论谚语中的day作何解读,历史上罗马城的建立、发展,的确经历了2000多年的漫长历程。据考古研究,古罗马的前身是公元前8世纪位于台伯河畔的一个简陋村落,一个毫不起眼的弹丸之地;后来,人们用石头筑建城墙,用砾石铺设路面,修建排水系统,罗马逐渐发展成为一座小城市。在经历了无数岁月风霜后,又从最初的无名小城向大帝国发展,最后罗马逐渐变成了一个地中海世界最大、最繁荣的城市。
罗马国家在经历王政时代和共和国时代走向帝国时代的过程中,靠武力征服开疆扩土,靠掠夺来的财富装点罗马城。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罗马发动了一系列扩张战争:先用半个世纪打败北面强敌伊达拉利亚人,通过三次“萨莫奈战争”打败半岛中部的萨莫奈人,并与希腊殖民城邦发生了大规模的战争,最终完成了对意大利半岛的统一。完成统一后,罗马人并不满足。随后,罗马又与地中海上的强国迦太基展开争霸战争,历史上有名的三次“布匿战争”就是古罗马和古迦太基两个古代奴隶制国家之间为争夺地中海西部统治权而进行的著名战争。随后又通过四次“马其顿战争”,征服马其顿王国。通过这一系列战争,罗马征服了希腊半岛、巴尔干、西亚,完全控制了地中海,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庞大帝国,罗马城变成了这个庞大帝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一系列节节胜利的战争,给罗马带来了巨额的财富和大批奴隶。大量财富和大批战俘奴隶源源不断地运往罗马。可以想象,一座充斥着无数财富的罗马,其整体面貌怎么能不雄伟、辉煌呢?
可以说,正是2000多年来不同时期的历史和文化在无数次的叠加和交融之后,方造就了今天独一无二的罗马。或许,只有当游客漫步于这座“永恒之城”时,才能真正领悟“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语之深意。
在生活中,当我们遇到困难或者挫折的时候,我们总是喜欢引用一句话: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句话已成为一条世界通用的谚语,也就是说完成一件事可以有多种途径和方法,换个方式解决问题,可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成功。“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原话是“All Roads Lead to Rome”,这是一句谚语,出自《罗马典故》,是指做成一件事的方法不止一种,人生的路也不止一条等着我们发现。比喻采用许多不同的方法办事,都可以收到同样的效果。与汉语成语殊途同归,或俗话水流千里归大海相似。
这句话的出处有不同的说法,有说是出自西哥特王阿拉里克,也有说出自凯撒,但不管出自哪里,其含义是明确的。
其实,“条条大路通罗马”也的确是对古代罗马帝国便捷交通的真实描绘,毫无夸张之处。
自公元前四世纪末,罗马人就开始修建大道,第一条大道为“阿皮亚大道”(阿皮亚古道),从罗马城沿亚平宁半岛向东南直至卡普亚,全长200多千米,是罗马大道中最著名的一条。随着罗马人对外征服的节节胜利,罗马共和国成为地中海世界的霸主,在帝国建立之后,大道的修建更是达到空前盛况。其后,从罗马向北修了一条弗拉米尼亚大道,通往北部重镇阿里米昂(今雷米尼)。到公元2世纪,又修了从罗马至热亚那的奥雷利亚大道,通往亚德里亚海的瓦雷尼亚大道。这些大道以罗马城为中心,呈辐射状向帝国各个方向伸展。在古代世界,像罗马这样道路四通八达的城市并不多见。以罗马城为中心的交通网络的形成,对维系帝国运行、保证帝国长治久安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而大道本身也是一项伟大的创举。
罗马城市规模由小到大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不同时代的各类建筑杂然并陈,缺少统一布局和规划。而且罗马城中有七丘夹峙,高低不平,街道曲折,建筑物中有伊达拉里亚式的,有木质柱梁式的,也有砖石结构的,整个城市缺乏帝国首都的气派。要想把罗马变成真正的伟大帝国的首都,需要按整体设计和统一规划来予以改建。在苏拉独裁(公元前 138年-公元前 78年)统治时期改建的重点是罗马广场并修建了档案馆。在盖乌斯·尤利乌斯·恺撒(Gaius Julius Caesar,公元前100年7月13日—公元前44年3月15日)当政后,罗马广场改建工程全面展开。扩建公民大会讲堂,重修元老院会议厅。屋大维(Gaius Octavius Augustus,公元前63年9月23日—公元14年8月19日)统治的时代是罗马帝国最强盛的时代。在屋大维元首制时代(公元前27年——公元14年)、史称“奥古斯都(屋大维尊号)时代”,罗马城的扩建、整修达到空前状态。在此期间,屋大维把罗马广场的建设当做重点工程。建起了凯撒神庙、奥古斯都凯旋门,修建了朱里亚会堂、朱里亚庙、元老院议事厅、埃米利乌斯会堂等。整个广场气宇轩昂,站在广场环顾四周,但见庙宇林立、拱廊连绵,又有纪念柱、纪念碑、纪念雕像穿插其间,宏伟之中又添富丽。从而使罗马广场成为帝国首都的心脏和帝国最重要的橱窗。在罗马广场西北面的凯撒广场,修建了维纳斯女神庙。在凯撒广场旁,屋大维为自己修建了奥古斯都广场,并在广场中修了战神马尔斯神庙。在帕拉丁山上修了阿波罗神庙。这些神庙全用大理石盖成,高大宏伟。屋大维新修的建筑物还有:和平祭坛、柱廊、公园、浴场、万神殿、陵墓等。并且在各种石柱、神殿石壁、凯旋门上分别雕刻图像和铭文。屋大维对街区建设,主要是进行修复和扩展,尤其是公共设施,如神圣大道、桥梁、引水道等的建设。屋大维时代罗马建筑和公共设施的特征是:庙宇殿堂等纪念性建筑物全用大理石整修,使其富丽堂皇、经久不朽;道路、桥梁等都以水泥和石料砌筑,气势宏伟,坚固耐用。在屋大维统治的40多年中,他不断修建和装饰罗马城,到晚年他自豪地说,他从上任手中所接受的罗马是一座砖木的城市,而他留给后人的罗马则是“一座大理石的城市”。
在描述一个建筑时,我们经常可以见到所谓:古希腊式、古罗马式、中世纪式、文艺复兴式建筑风格,或所谓哥特式、巴洛克式、洛可可式建筑风格,如此等等。那么,罗马式建筑风格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建筑形式呢?
罗马建筑结构中,拱、拱顶、立柱是其特色。实际上,拱和拱顶并不是罗马人发明的,早先美索不达米亚人、伊特拉斯坎人(亦译为:埃特鲁斯坎人)使用过。罗马人的贡献是既把拱用于生活中的实用设施,也用于外观装饰,并有所创新。例如:高架引水桥、渡槽下水道由一系列拱构成;凯旋门等建筑对拱的运用恰到好处。最简单的凯旋门只有一个拱,拱建在一个四角形结构内,有两个面,这样拱可延展成一个小拱穹,产生特殊的空间效果,这种建筑方式对后来的天主教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罗马的许多建筑物都运用简形拱顶和交叉拱穹,如巴西利卡。所谓巴西利卡是古罗马的一种公共建筑形式,其特点是平面呈长方形,外侧有一圈柱廊,主入口在长边,短边有耳室,采用条形拱券作屋顶。在拱和拱顶上革新的成果是罗马万神殿的建造,以及剧场建筑、浴场建筑。有了这样的建筑,大穹窿顶才有可能。对建筑物内巨大空间的需求本身就是罗马建筑思想的一个特点,许多建筑物都显示出罗马人对曲线的偏爱,椭圆形剧院、半圆状的竞技场就是明证。
劵拱是罗马袭用埃特鲁利亚的技术,自公元2世纪起,是罗马真正把拱劵大加推广,尤其是用在大型建筑上,如在桥梁、陵墓、城门、引水道等工程上。罗马人对劵拱技术的应用形成了古罗马建筑的主要特征,而且对后来建筑的圆顶结构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古罗马时期建筑技术的重大进步,除了劵拱的运用,还有新建筑材料——天然混凝土的使用。罗马建筑中使用混凝土,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有了这种建筑材料,后来罗马竞技场、万神殿、卡拉卡拉浴场的建筑才有可能。
罗马建筑艺术还有柱式的发展。希腊的柱式早已形成多种风格,但罗马人对希腊柱式进行了大的改造,从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罗马建筑最明显的特点是运用贴墙的立柱,立柱的功能并非起到支柱作用,而纯粹是为了装饰。罗马人特别善于运用古希腊时期和希腊化时期特有的三类柱式:多立克柱式、爱奥尼亚柱式、科林斯柱式。并创建出几种柱式的组合柱头,例如爱奥尼亚柱式和科林斯柱式的组合柱头。
罗马帝国前期的建筑可分为五大类:1.宗教建筑,如神庙、祭坛、神殿等;2.公共设施,如广场、公路、高架引水桥、浴场、会堂等;3.娱乐性建筑,如竞技场、剧场;4.纪念性建筑,如凯旋门、记功柱;5.宫殿、别墅、陵墓等。罗马帝国前期的建筑达到空前鼎盛,兴建了许多规模宏大、豪华富丽的建筑物。这一时期的建筑是西方建筑史上继古希腊之后的又一高峰,对后世欧洲以及全世界的建筑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罗马的神庙建筑大多没有超出希腊神庙达到的水平,惟有万神殿是一种创新的圆形神殿和长方形前殿结合的建筑。万神殿的圆形大殿以它宏大的规模和精巧的建筑结构著称于世。在现代建筑结构诞生前,万神殿的大圆顶一直是世界建筑史上绝无仅有的最大圆顶。穹窿顶上开了圆孔,可以采光。
公共设施等是实用性的建筑工程,一方面既体现了罗马人注重实用的风格,另一方面也是为满足统治阶级奢侈生活的需要。从建筑角度看,广场建设尤其广场周围神庙、会堂、图书馆等建设布局体现了很高的工艺水准;罗马大道铺设的水平在古代世界领先;公共浴场的修建也是罗马建筑的重要成就。
罗马帝国时期最有名的广场是奥古斯都广场、图拉真广场。奥古斯都广场即马尔斯广场,历时半个世纪修成(前42年至公元2年),与共和国时代的其它广场相比,奥古斯都广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即从根本上改变了城市广场作为政治活动和商业贸易中心的性质,变成纯粹是为颂扬帝国国威和为元首歌功颂德的场所。广场上的马尔斯神庙规模宏大、柱饰华丽、雕塑精美,是帝国初期最重要的神庙之一。图拉真广场的建设是在100年之后,它是古罗马最宏大、最具有军事帝国特征的广场。图拉真广场吸收了东方建筑讲究轴线对称的特点,是多层纵深布局。
帝国时期的建筑,还有凯旋门和记功柱。凯旋门和记功柱性质一样,意在歌颂皇帝功德。凯旋门保存到今天的有3座:提图斯凯旋门、塞维鲁凯旋门、君士坦丁凯旋门。现存的记功柱以图拉真记功柱最出名,记功柱的柱身上布满了长长的螺旋形的饰带浮雕,内容是战争经历的描绘,场景繁杂,人物众多。
古罗马的雕塑艺术公元前509年至公元前30年为罗马共和国时期,公元前27至公元476年为罗马帝国时期。帝国时代古罗马成为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帝国。公元1世纪希腊被罗马吞并,从此罗马成为世界文化的中心。古罗马是古希腊国土的征服者,尽管罗马人在公元前146年的科林斯战役中征服了希腊人,但军事胜利并没有伴随着文化的顺从,罗马却成了古希腊文化的被征服者。古罗马雕塑艺术对西方文明的突出贡献,正在于它对于古希腊雕塑艺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光大。古罗马雕塑艺术上承古希腊的优良传统,并融入了本土埃特鲁里亚(伊特鲁里亚)雕塑艺术和铸铜、石雕技艺,在古希腊和中世纪之间,发挥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罗马人通过将肖像画带到前所未有的真实感水平,并创建了描绘复杂神话和军事胜利的大型公共工程项目,在雕塑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从古罗马帝国第一任皇帝奥古斯都开始,罗马领导人开始使用雕像作宣传;这些作品通常用大理石或青铜制成,经常使他们的身体理想化,并强调与过去的伟大军事指挥官的联系。许多文物和艺术品幸存于罗马时代,这些雕塑是理解罗马帝国对艺术史的巨大贡献必不可少的。
雕塑艺术在古罗马的社会生活中具有极高的地位,雕塑作品之多,在今天仍然是难以想象的。罗马帝国时期的雕塑,最有特色的是肖像雕塑并取得了较大成就。罗马人崇拜祖先,他们用石膏或蜡从死人脸上翻下模子,并彩绘制成真实感很强的面具,安放在家中。另一个原因是罗马统治者极力炫耀个人权威、制造个人崇拜。这段时间的肖像雕塑以写实的风格见长。雕刻家们善于运用夸张、概括的艺术手法,细致地刻画人物,舍去繁琐的东西,加强运动感,使作品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二世纪下半叶盛行的“情绪肖像”充分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在感情和心理状态。罗马皇帝卡拉卡拉的雕像就是当时的代表作品。古罗马雕塑沿袭了古希腊雕塑的传统,并在写实主义的道路上迈出了更为坚实的步伐。雕塑家在肖像作品中首先追求人物外形的逼真,而且注意人物个性的刻画。古罗马雕塑是西方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西方现实主义雕刻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埃特鲁里亚艺术是意大利半岛中部和北部的埃特鲁斯坎人创造的,这个地区在公元前4世纪被罗马人征服,它的文化也为罗马人继承和发展。所以埃特鲁里亚艺术是古罗马艺术的宗师和组成部分。在埃特鲁里亚艺术创造中,雕塑最为突出,有石雕、陶雕和青铜;有圆雕也有浮雕。最早兴起的是石雕,始于公元前7世纪末,它能代表埃特鲁里亚艺术水平的则是陶塑和青铜雕刻。埃及人视死亡为灵魂出走,会去而复归。希腊人认为死亡是恶运附身而导致的毁灭。埃特鲁里亚人却把坟墓看成是灵与肉的共同归宿,因此他们往往将肉体火化后置入陶制的棺中并在墓室中安置墓主人的雕像。这些雕像有单人的,也有夫妻两人的。《陶棺上的夫妇像》就是一件陶塑作品,塑像置于陶棺盖上,就像夫妇亲密地躺卧在沙发上那样,和颜悦色,似有情感交流,好像死亡是人类美好的归宿。
埃特鲁里亚人创作的最著名的雕塑是青铜雕刻《母狼》(约公元前500年),高85厘米。现存罗马加比多里诺博物馆。这件兽雕作品作为罗马城徽闻名于世。埃特鲁里亚人依照这一传说雕铸了这一青铜母狼。公元16世纪时意大利雕刻家又在母狼腹下补雕了两个吃奶的婴儿,从而使这尊雕像完整地表现了罗马建城的传说。母狼雕像形体结构严谨,形象高度写实,雕刻家并没有表现狼的兽性,而是着意塑造它圆浑丰满、具有母爱的人性特点。对埃特鲁里亚人来说,这无疑是一尊民族历史的纪念碑。
埃特鲁里亚人有一种特殊的制陶技术,将粘土熏烤成黑色和赤色后再进行塑像,塑后再进行烧制和磨光,使陶塑显出贵重的金属外表。《维埃伊的阿波罗》是一件赤陶着色雕塑,因出土于维埃伊的神庙遗址而得名。考证其作者是维埃伊的著名雕塑家乌尔卡,作于公元前510年左右。
阿尔贝里尼的《捧着祖先头像的罗马人》,表现的是罗马人葬仪中出现的情节。在葬仪上,一位贵族捧着祖先的遗像参加葬礼,因此肖像雕刻实际上成为这种独特葬仪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这组雕像中通体使用写实手法,着重刻画头部的个性特征。这尊像是大理石全身像,是公元前1世纪末的作品,现存于罗马卡皮托林博物馆。真人大小、名为奥勒·米特勒(Aule Metele)的青铜雕像,通常被称为“演说家”,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世纪初,并暗示了罗马帝国的起源。演说者将手臂举向人群;尽管他是伊特鲁里亚人(Etruscan),但他穿着罗马地方法官的典型服装:短袍和靴子。雕像现存于佛罗伦萨国家考古博物馆中。
罗马的统治者和贵族认识到通过肖像的传播可以炫耀个人的权威,制造个人崇拜,这是罗马肖像雕塑发达的不可忽视的因素。罗马雕塑艺术进入帝国时期以后,鲜明地成为歌颂君权、颂扬帝国武功的重要手段,从而使帝王贵族的肖像雕刻极为发达。神圣皇帝屋大维在自传中写过,在罗马城中,为他树立的银质塑像约80座。《奥古斯都立像》是一尊有代表性的帝王全身肖像,现藏罗马梵蒂冈博物馆,这座可追溯至公元1世纪的全身大理石雕像,是在普利马门(PortaPorta)的利维亚别墅(奥古斯都(Augustus)的妻子)的废墟中发现的。屋大维是罗马大独裁者恺撒的外甥和养子。恺撒遇刺后,19岁的屋大维最终击败他的政敌而成为罗马皇帝。这尊雕像着意美化这位皇帝:身着罗马式盔甲,左手持着象征无上权力的权杖,右手指引方向。为了加强皇帝的神圣统治权(及其神圣血统),女神维纳斯的儿子小爱神丘比特站在奥古斯都的右脚踝上,造成高矮的强烈对比。屋大维护胸的铠甲上装饰浮雕,寓意着罗马对全球的征服和统治。
人们在观赏罗马帝国皇帝雕像时发现,帝王的气质同帝王统治的时代有密切的关系。强大兴盛的帝国在屋大维的肖像中直率地表现了出来,智慧的、为罗马人做了不少善事的提图斯被雕成君子的典范,而帝国衰落时的情景似可从奥里略的形象中看到。马可·奥里略(Marcus Aurelius)是古罗马“五贤君”之一,是崇拜柏拉图理想国的哲学家。政治斗争的现实和自然灾难使他的理想一一破灭,同奥古斯都那坚定、沉着、居高临下的气势完全不同。青铜像《马可·奥里略骑马像》创作于约公元170年,他骑在马上挥动右手但无目的,神态也显出不确定性,而坐骑的精神气质与人也一样。他更多地像个哲学家而少有统帅的气概。
《弗拉维时代的妇女》胸像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2世纪初,目前存于罗马的博物馆Capitolini。罗马精英女性的肖像往往不如男性肖像真实,因为他们强调女性美和最新时尚,而非真实写照。这个女人的头顶上卷曲的卷发不仅使她成为当时最时髦的象征,而且还暗示着罗马人对精致发型的迷恋。此半身像最有可能描绘了一位来自弗拉维安王朝(公元69-96年)的妇女。这个时代的男性肖像在很大程度上偏重现实写照,但此肖像被理想化以强调女性的美感。
罗马帝国后期,肖像雕塑开始衰退,留存至今的主要是《戴克利先等四帝像》(公元300年)和《君士坦丁大帝像》。《戴克利先四帝像》在圣马可广场的一角,经常被游客所忽视。但是,雕塑的主题,风格和材料都暗示了罗马帝国晚期的衰退迹象。它由一种稀有的埃及岩石雕成,具有独特的红紫色,旨在强调帝国力量。这座雕塑代表着“四帝共治“的四分制。四个外形相似的人物被分成几对,这四位统治者的形象程式化倾向十分突出,人物脸部的表情也雷同,昔日帝国肖像那种高大威猛的气势没有了。
罗马帝国时期,出现许多浮雕形式的艺术作品,这类作品主要分布于祭坛、凯旋门、记功柱上,石棺上也有浮雕。
“和平祭坛”上的浮雕很著名。“和平祭坛”是一座屋大维时代建立的纪念碑建筑,又称”奥古斯都和平祭坛“,位于罗马城内的马尔索沃广场上。祭坛于公元前13年动工,公元前9年1月30日落成。它是一座用大理石建成的近似长方体的平台,四周由墙垣围绕,东西墙垣有门洞,平台中央是祭坛。浮雕分布于四周外墙上,分上下两层:上层浮雕是记事性的人物群雕,下层浮雕是明快而又优美的植物装饰图案。无论人物还是动植物的刻画都表现了罗马浮雕的高超技巧和写实风格。
提图斯凯旋门上的浮雕以拱门内两侧墙上的浮雕最重要。两块浮雕的主题都是颂扬提图斯和他的军队镇压犹太人起义后凯旋而归的。两块浮雕面积不大,但雕刻工艺精湛,成功地处理了多层次人物的关系,并创造了有纵深感的空间,表现力极强。赛维鲁凯旋门和君士坦丁堡凯旋门上的浮雕都描绘了宏大的战争场面和凯旋场面,也是多层次构图,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这些浮雕的共同特点是逐渐向绘画靠拢。
记功柱上的浮雕也很精彩。图拉真记功柱上的浮雕就像一根长长的带子,沿着柱身盘旋而上,绕柱23圈,共长244米。为了矫正自下而上的视差,浮雕带的宽度愈上愈宽,顶端达1.22米宽,而底部的宽度是0.9米。这条浮雕带,全部表现的是图拉真皇帝与101年开始的侵略达契亚的战争。图拉真记功柱上的浮雕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是重要的历史文献。石棺上的浮雕中,堪称精品的现藏于罗马美术馆的罗维多奇石棺浮雕,这是公元3世纪中期的作品浮雕的内容是表现罗马人讨伐哥特人的战斗场面。与帝国前期的纪念性浮雕相比,石棺浮雕既无背景,也无必要的层次,构图杂乱,说明这一时期整体的浮雕水平降低了。
罗马共和国时期的绘画,以壁画为主,一类是所谓的凯旋画,即用壁画表现罗马对外扩张的胜利;一类是“葬祭画”,大概是丧葬或祭祀用的图饰,现在已无法见到。和壁画同时存在的是大量的镶嵌画,这种形式的画主要是希腊美术,为罗马所用。
古罗马的绘画是师承希腊的,许多作品是希腊作品的摹制品或取材于希腊神话。
罗马的壁画在罗马城留存下来的不多,倒是被火山灰埋于地下的庞贝城中出土的壁画较多,也比较完整。著名的壁画如《奥德赛风景画》、《狄奥尼索斯秘仪图》等。《奥德赛风景画》是自然风景与希腊神话故事与人物画的巧妙结合。《狄奥尼索斯秘仪图》规模较大,除上下画了一些建筑和图案装饰外,中间是一条高达1.85米的前后连贯的多人物的巨幅彩绘画。画傻瓜的人物除酒神、狄奥尼索斯和他的妻子阿里阿德涅、山林神萨提洛斯、带翅膀的女神外,其余都是参加秘密宗教仪式的人物,神态各异,立体感很强。此外还有《欧罗巴被劫》、《少女像》、《面包铺夫妻像》等著名壁画。
罗马城的壁画虽少,也有一些重要价值。最著名的是《阿多普兰特尼的婚礼》。这幅壁画长2.5米,高0.7米,全幅画中有10个人物,造型很生动。10个人分成3组,中间一组是这一壁画的主要人物。正穿着白色衣衫的是新娘,抚慰新娘的半裸女子是美神维纳斯,新郎前面的半裸女子正准备为新娘化妆。整个画面构图对称、和谐,层次分明,充分显示了共和国晚期至帝国初期罗马绘画的技巧和水平。壁画《阿多普兰特尼的婚礼》创作于公元前1世纪,青铜床上放着厚厚的垫子和漂亮的床罩及长长的枕头,新娘身着白色的婚纱与维纳斯坐在一起。床前有一个很低的塔台,头戴花冠的男孩注目着新娘。此画描绘了上层社会新婚祝福的场景。
罗马帝国时期,镶嵌画有较大发展。由于追求奢侈生活和享乐的需要,以镶嵌画作室内装饰渐成风气。而且,镶嵌画题材广泛,表现人物、花鸟、静物、社会风俗,还有几何图案等。在哈德良别墅发现的地面镶嵌画《饮水的群鸽》,色彩效果很好,画面嵌片好,每平方厘米约有嵌片60块,表现了相当精湛的镶嵌工艺技巧。在罗马统治下的各个行省,镶嵌画很流行,且各具特色,如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塞浦路斯的博物馆里,都保存有罗马帝国时期的镶嵌画珍品。
二、我帝国时代2中阿拉伯篇的第5关圣战!总打不过去。答:一开始先收集资源,到资源已经充实了之后在满城造塔造兵,最好灭了红色,天蓝和蓝色,剩下的就好打了 不要造骑士,主要造马yan鲁克,最好用战象做肉盾,敌人兵来先打攻城武器,不要太爱惜兵,该死的就要死,不要浪费兵,村民也不要杀掉,再不行...
三、西罗马帝国是怎样灭亡的罗马共和国在不断内乱的打击下,共和制逐渐走向没落,政权落在了独掌兵权的屋大维手中,开始了罗马帝国时期。
公元1至3世纪,由于内战的结束和对周边民族和地区扩张战争的暂时停止,航海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出现了一个长期稳定和发展时期,即“罗马和平”。帝国西临大西洋,东至美索不达米亚,北抵莱茵河与多瑙河流域,南及北非广大地区,成为称雄一时的强大帝国,罗马城则被称为“永恒之城”。
在公元3世纪,帝国出现了全面危机。奴隶主残酷的压榨,使奴隶失去了最低限度的劳动积极性。他们消极怠工,甚至毁坏庄稼。农业的衰败波及到工商业,城市也失去了商旅云集的繁荣景象。大庄园主挖沟筑垒,建立私人武装,逐渐演化成割据地方的豪强地主,大大削弱了中央的权力。各行省的驻军自立首领,拥兵自重。皇帝成为地方军阀的傀儡。
公元238年,元老贵族拥立的4个皇帝相继被军人杀死。随后的15年里,走马灯似的换了10个皇帝。军人出身的皇帝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利用自己对军权的控制,一度强化了集权统治。君士坦丁还将首都迁到拜占庭,定名为君士坦丁堡,企图借助东方行省的经济力量来维持帝国的实力。君士坦丁力图保持奴隶制度,强调奴隶主的特权。他正式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利用基督教宣扬忍耐、顺从的教义作为精神统治的支柱。但君士坦丁挽救不了奴隶制帝国的命运,帝国内部不断爆发起义,周边民族的不断入侵更加剧了帝国的危机。
公元263年,西西里爆发了大规模的奴隶起义;273年,罗马造币厂奴隶也掀起了争取自由的斗争。大约与此同时,高卢爆发了大规模的“巴高达”运动。起义军占领许多城市和乡村,推举自己的首领为皇帝。
4世纪30年代,北非爆发了阿哥尼斯特(意为“战土”)运动,他们到处打击奴隶主和大地主,使西罗马帝国统治更加虚弱。
摇摇欲坠的罗马帝国又受到日耳曼人的攻击。日耳曼人骁勇善战,被罗马人称为蛮族。他们在西进的匈奴人的逼迫下,成群结队自东向西迁徙,潮水般地涌入罗马帝国境内。日耳曼人中的西哥特人迁居到巴尔干半岛北部,不堪忍受罗马官吏、奴隶主的压迫,开展了英勇的反抗斗争。
在内外交困的打击下,公元395年,罗马帝国一分为二: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的东罗马帝国和以罗马城为首都的西罗马帝国。
西罗马帝国的噩梦并没有结束。5世纪初,西哥特人再次大举进攻。西哥特人首领阿拉里克率领大军开进意大利,直逼罗马。出征前,阿拉里克向妻子许诺:要让罗马城里最有地位的贵妇人侍奉她,要把罗马城内的财宝都赠给她。
当时,西罗马17岁的皇帝荷拉留是个低能儿,听说西哥特人攻来,吓得手足无措。幸好他的执政官斯提里科精明强干,迅速调来军队,利用西哥特人庆祝复活节的时机,偷袭西哥特人,获得大胜,并且俘虏了阿拉里克的妻子。斯提里科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他深知,西罗马决不会最终打败西哥特人的。因此,他与阿拉里克订立了和约,结为盟友。
几年后,西罗马有位将军反叛,斯提里科想借助阿拉里克的力量平息叛乱。不料此举遭到罗马元老院的强烈反对。元老院贵族向皇帝进言,说斯提里科想利用阿拉里克推翻皇帝,企图让自己的儿子当皇帝。低能皇帝听信谗言,下令处死了斯提里科父子。罗马皇帝此举正好给阿拉里克制造了发难借口。阿拉里克以替朋友和盟友斯提里科报仇为由,率军进入意大利,直逼罗马城下。
阿拉里克率军团团围住罗马城,并切断了罗马城内的粮食供应。眼见各地奴隶贫民纷纷投奔阿拉里克,而罗马城内因饥荒和瘟疫而一片萧条,皇帝荷拉留龟缩在拉温那又不思解围,罗马城内的贵族不得已派人向阿拉里克乞降。阿拉里克傲慢地对罗马使臣说,罗马城除了居民的生命,其他的东西都要带走。罗马使臣又试探着说:“城内还有积极备战的士兵。”言外之意是罗马人不能接受太过苛刻的条件。阿拉里克大笑着说:“那好,草长得越茂盛,割起来越顺手!”经过再三请求,阿拉里克答应撤兵。西罗马为此付出的是大批财宝、释放所有外族奴隶、派贵族子弟当人质的代价。
不过,西罗马皇帝对这个结局,并不难过。他拖延时间,等东罗马援军到来后,他明确宣布,拒绝与阿拉里克签订和约。阿拉里克决定攻陷罗马。410年,西哥特人联合匈奴再次进军罗马城。奴隶们在夜间打开城门,迎接西哥特人。这座固若金汤的“永恒之城”,800年来第一次陷入敌手。昔日奢华的帝都惨遭洗劫:到处是尸体和鲜血,许多人被卖为奴隶,罗马城失去了往日的繁荣。
公元476年,日耳曼雇佣军统帅奥多亚克废黜了西罗马末代皇帝罗慕洛?奥古斯都,西罗马帝国灭亡了。
此后,定都君士坦丁堡的东罗马帝国继续存在了大约一千年的时间,但它已失去了昔日罗马帝国的辉煌。从此,欧洲历史进入了封建统治的中古时代,被称为“中世纪”。
四、阿拉里克攻罗马在历史上是怎样记述的答:除了巴高达战士,日耳曼人中的哥特人也开进了意大利。统率这支大军的,是哥特人中最有名的勇士阿拉里克。他出征前对妻子许愿说:“我要打进罗马,把城里的贵妇给你做奴婢,把他们的财宝给你做礼物。”公元408年,阿拉里克的大军向罗马挺进,占领了罗马的港口,断绝了城中的粮食来源。元老院不得已,只能去和阿拉里克求和。最后,罗马人出了黄金5000磅、白银3000磅、绸料4000块、皮革3000张、胡椒3000磅,才换到了出城买粮食的资格。公元410年,阿拉里克决定打进罗马城,他向士兵们宣布:攻进罗马,可以任意抢劫3天。穿着兽皮的哥特人吹着牛角号冲进了罗马城,开始了连续三天三夜的大肆洗劫,哥特人在人城的第六天放弃了罗马,向意大利南部推进。不久,阿拉里克突然死去,但哥特人对西罗马帝国的摧残却持续了10年,他们在意大利的领土上随意出入,如人无人之境。公元476年,日耳曼将领鄂多亚克废黜了西罗马只有6岁的末代皇帝,这个曾称霸地中海的大帝国,终于在奴隶起义和外族人侵下覆灭了。此后,西罗马的土地上相继建立起一系列国家,有法兰克王国、哥特王国、伦巴德王国等。其中,法兰克王国的版图最大,存在时间也最长。帝国之家 » 帝国时代2阿拉里克第五关_帝国时代2阿提拉第二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