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时代4蒙古战役回回炮_帝国时代2蒙古战役第四关

帝国时代4蒙古战役回回炮,帝国时代2蒙古战役第四关
内容导航:旷日持久的襄阳大战蒙古大军最后使用了回回炮,它对最终战役影响如何蒙古的回回炮是什么样的元朝军队的攻城神器回回炮,究竟是怎样一种兵器蒙古军队的回回炮在当时是无敌的吗一、旷日持久的襄阳大战蒙古大军最后使用了回回炮,它对最终战役影响如何

所谓回回炮,其实就是在中国人力牵引式投石机基础上改进的配重投石机。

在由波斯伊儿汗国宰相拉希德丁(Rashid al-Din,1247~1317,又译“拉施特”)于1310年左右奉第七代伊儿汗合赞之命,主持编纂的中世纪世界通史《史集(Jami‘al—Tarikh)》当中,有一幅插图,讲叙11世纪初,中亚地区伽色尼王朝苏丹马哈茂德 (Mahmud,971~1030)在攻打西亚锡斯坦国的阿拉克城时,使用了配重式杠杆抛石机。但由于1310年时配重式杠杆抛石机在东亚已经推广应用,不排除其绘制时参考了当时的武器装备,因此存疑。

而一份现存的伊斯兰史料,支持了配重式杠杆抛石机由穆斯林发明的说法。那便是在公元1187年,由名为穆尔达?本?阿里(Murda ben Ali)的穆斯林献给萨拉丁一份关于各种武器、战斗技巧和围城方式的军事图册,其中一幅设计草图便是一台配重式杠杆抛石机,这是目前为止最早的。

总的来说,配重式杠杆抛石机至晚在12世纪下半叶之前发明的这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在伊斯兰与基督徒的战争中推广,而后因东亚新兴的蒙古人西征而传播到中国。

这也是其被称为回回炮的源头。

襄阳之战是蒙古灭南宋统一中国的一次重要战役,历时近6年,以南宋襄樊失陷而告结束。1268年,忽必烈大举攻宋。南宋襄、樊地处南阳盆地南端,襄阳和樊城南北夹汉水互为依存,“跨连荆豫,控扼南北”,地势十分险要,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南宋抵抗蒙古军队的边隆重镇,因此成了蒙古军首要攻击目标。

由于宋军的顽强抵抗和襄樊城防完善,蒙古军屡攻不下。为了敲开襄樊的铁壳,忽必烈想到了配重式杠杆抛石机这种攻坚能手,因此遣使伊儿汗国,向伊儿汗阿八哈索取懂得制造这种抛石机的工匠。阿八哈遂派出身制炮世家,以善造砲而名扬西域的亦思马因和阿老瓦丁等一批波斯工匠,于1271年到达中国,忽必烈命他们如式制造并投入襄樊攻坚战。

1273年,新造的7架配重式杠杆抛石机“回回砲”制成并用于攻打襄樊,“用力省而所击甚远”,石弹“重一百五十斤”、“(直径)数尺,火力所及势极猛迅,坠地犹陷深三四尺”。襄阳城上的一座木质谯楼被一砲轰塌,可见其威力强劲。樊襄宋军坚守6年,抵抗意志本已到了极致,而回回砲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导致守将吕文焕献城投降。炮匠阿老瓦丁、亦思马因此加官进爵,留在了中国,并被列入《元史》。

襄阳战后,配重杠杆抛石机一战成名,因而也称“襄阳砲”。此战之后,宋人也开始仿造这种新式武器,“沿边州郡因降式制回回砲,有触类巧思,别置炮远出其上”。位于战争前线的淮南西路和淮南东路制造回回砲的成绩尤佳,但终因大局败势已定,这种新型抛石机也未能挽回南宋亡国的命运。在后来征服南宋的数次战役中,蒙军得益于回回砲在攻城破垒中的攻坚作用而屡屡破防,因此专门组建了“回回砲手”这个编制。

总之,这是一款很有效的攻城武器,但只能说其在襄阳之战中起到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的作用。

直接起到了决胜的作用。

在蒙古人使用回回炮之前,襄阳之战已经打了6年了,双方可以说是耗到筋疲力竭了,其间蒙古人也组织训练水军和宋军在长江上进行决战,但是效果并不好。当时襄阳守将吕文德、吕文焕为了阻挡蒙古水军,特意在樊城旁边的汉水用铁链横江锁路,之后建立浮桥,使得宋军占据制河权,水陆两面抵挡蒙古人的入侵。

对于前来破坏防御工事的蒙军,宋军以床弩、旋风炮迎击,因为占据高城,射程要比蒙古的攻城器械够得远,因此基本上蒙军的远程火力并不能奈何到襄阳城。当时北方正好大旱,蒙军的粮食供给也是个问题。所以情况就是谁都快不行了,但是谁也不想放弃。

在蒙古人和宋军激烈的战斗时,远在西亚的蒙古军正在和塞尔柱突厥人还有土耳其突厥人发生激战。来自西亚的大型攻城武器让东方的蒙古军叹为观止,于是乎回鹘人阿里海牙从米索不达米亚带回了两个突厥工匠,为蒙古人建造了第一批配重投石机,因为是从穆斯林世界来的武器,而且根据中国人的习惯,这种投石机被称为回回炮。曾经在BBC的一个名叫《古代大发明》的节目中,科研组的人员还原了这些个武器并进行了设计测试,结果是配重投石机可以打出500米以上的射程,而这个数据是宋军攻城武器有效射程的两倍左右。因此蒙古人可以放肆的在城下肆意开火,而宋军却对此无可奈何。随后蒙古人对防守相对薄弱的樊城进行了狂轰滥炸,宋水师来援,却被北岸的蒙古炮营以回回炮尽数击沉,随后蒙军以回回炮打断铁索和浮桥,彻底包围了襄阳,而已经再无战意的宋军终于是坚持不下去了,守将吕文焕开城投降。可以说,这就是一场由加快结束了的战争。

最后总结一下,因为回回炮,蒙古最终得以在1273年拿下襄阳,不然怕是还得再拖两年也说不准。

火炮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无须赘述,自从有炮兵出现,就改变了战争的方式,其实冷兵器时代也有炮,尽管并非火器,但同样能让敌军丧胆,而其中的巅峰,那就是威力巨大的回回炮。这种巨炮,在蒙宋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威力,成为守城宋军的梦魇。

回回炮的由来

从名称上就可以看出,回回炮不是产自中原,确实,它来自西域,是冷兵器时代攻城器械发展的巅峰,代表着恐怖的火力投射能力。

回回炮在蒙古人西征时候被发现,至元八年,由于南宋坚城襄阳屡攻不克,元世祖遣使到波斯,向伊儿汗国宗王阿八哈征调炮匠色目人阿老瓦丁和亦思马因制造回回炮。阿老瓦丁和亦思马因是中国史书的译法,他们的名字分别是Al al-Din和Ismail,如果以现在的翻译来看,似乎叫做艾尔丁和伊斯梅尔,这是两个典型的伊斯兰名字,不过在当时,他们都是伊利汗国属下的色目人。

两人不负所托,次年炮成。其形制,史书是这样记载的。

《马可波罗游记》:尼可罗和马飞阿兄弟指挥最优秀的工匠制作回回炮,其中有些是聂斯托利派的基督教徒。可以投射三百磅重石头的西方机器。

如果说马可波罗游记不足信,再看《元史》。

《元史 亦思马因传》:“亦思马因,回回氏,西域旭烈人也。善造炮,至元八年与阿老瓦丁至京师。十年,从国兵攻襄阳未下,亦思马因相地势,置炮于城东南隅,重一百五十斤...

由此可见,回回炮是一种大型投石机,发射的是重达一百五十余公斤的巨石。它的射程,根据《襄阳守城录》中记载为250步,约391.25米,这远远超过了襄阳城护城河与壕沟的宽度。

从此,回回炮传入元朝,在宋蒙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威力。阿老瓦丁和亦思马也从此定居中原,统领回回炮手和炮匠,子孙皆受重用。

回回炮在战场上的表现

襄阳是当时宋蒙拉锯的要冲,南宋再次进驻襄阳后,对城防进行大规模升级,决心在此防守住想要“先攻襄阳,撤其捍蔽”下的元军,守军将护城河与壕沟的宽度增加到了150米,而当时的元军攻城器械并没有这么长的射程,如果仅仅凭士兵血肉之躯,这么长的距离,城头的守城器具能在士兵冲到城墙下之前就对其造成大量杀伤。

此种条件下,襄阳成为了南宋引以为傲的坚城,哪怕遭受元军的长期封锁,实际得到的外来援助很少,襄阳还是已经坚守了6年之久,并且看起来,还将继续坚守下去。

不过这一切,在1273年正月襄阳城东南角的一声声巨响下崩塌了,“机发,声震天地,所击无不摧陷,入地七尺。”,那正是回回炮在樊城小试身手后在攻坚战中的正式亮相,重达150多公斤的巨石被反复抛射入城中,所到之处一切都化为齑粉,对城中守军来说,天塌了,守城的希望再也不复存在,“声如雷霆,震城中。城中汹汹,诸将多逾城降者。”最后,襄阳被攻克,守将吕文焕投降,到这里,南宋灭亡只剩下了时间问题。


其实投石机并非首次在战场上出现,宋军中也有装备,但宋军的投石机与回回炮不可同日而语,《武经总要》中记载的宋朝投石机只能发射几十斤重的石头,射程也近,显然与回回炮不是一个等级的对手。

从此,回回炮在宋蒙战场上成为了宋军的噩梦,一座座城池在回回炮怒吼下被攻克,从长江到南海崖山,宋军优势的水师也在回回炮打击下被轰击得支离破碎,最终如同亚欧诸国一样被彻底征服...不客气的说,回回炮当时就是横着走的,当战场上一方拥有重炮火力加上战场优势时,想想以后的拿破仑,就明白为什么了。

回回炮后来去哪了?

终元一朝,回回炮作为一种尖端武器,炮手和炮匠几乎都被回回穆斯林包揽并始终存在。元末群雄并起,朱元璋从俘虏的工匠中得到了回回炮的秘密,被其所用,在与张士诚等势力交战中发挥了作用。

不过明朝建国后,就不见了回回炮的踪影,即便是在仅仅时隔几十年之后的靖难之役中,也不见使用回回炮的记载,从此江湖只剩下回回炮的传说,再也没人能够造出来了。

回回炮的思考

写到这里,回回炮其实已经写完了,不过小院又想到,在历史上与北方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峙中,中原民族何以能长期保持优势,原因还是在文明的较量中更胜一筹,马上能打天下,但马上不能治天下,这也是历代汉人王朝能抵御外族的原因。

但成吉思汗崛起后,一切就变了,如果开始的蒙古军队还只是传统意义上的蛮族军队,随着一个个王国在其铁蹄下灭亡,蒙古人虽然文化上落后,但非常重视技术,最受他们优待的就是各色工匠,哪怕屠城,工匠也会被保留。这样,来自各国的工匠们被聚集到其麾下效力,导致的结果,就是南宋在科技上对其失去了优势,这也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中原王朝在科技上被异族碾压的情况,这在宋朝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随着回回炮这种攻城利器的引入,襄阳这种坚城也被一朝攻克,守城守不住,野战更不是巅峰时期蒙古军队的对手,南宋和西域诸国被横扫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毕竟,光靠意志,无法对抗武装到牙齿的敌人。

蒙古大军使用的回回炮,对襄阳战役的影响非常大,甚至可以说它直接影响了战局。

南宋重镇襄阳,是南宋政权审视了抗蒙方略后,重新建设和加固的一个军事重地。襄阳城不仅城池坚固,而且三面环水,一面依山,易守难攻。为了形成呼应之势,大宋还同时建设了附城樊城。经过加固后的襄阳城,周围长九里,樊城则约四里半。

城池加固完成后,大宋又派出得力干将吕文德(就是金庸的射雕英雄传中吕太守),负责襄阳的防务,到任后的吕文德不负众望,他在对襄阳的防守工作合理布置之余方,还不忘大力提携吕氏家人,很有点用私兼顾的意思。但因抗蒙得力,让朝廷和吕式集团(吕文德的经营结果)都比较满意,死守多年也未让蒙古军攻占襄阳城。

按理说蒙古打不下坚固的襄阳城后,就照从前的老规矩,返回老家继续放羊去呗。但此时的蒙古人,这时已经对西方征讨多年,早已经学会了西方人的攻城技术。

到了 1273年时,襄阳城经过蒙古人持续六年的围困,原本已经面临着相当的困难。 而蒙古人此时又带来了中亚的阿拉伯工程师,他们造出了当时先进的攻城机械——回回炮。回回炮这名字一听就知道它的建造者是个回回,但是回回炮还另外有个名字——襄阳炮,这是西方攻城技术在中国的首次发威。

新式的蒙古人攻城机回回炮,无论是射程还是威力,都绝非昔日可比。原来蒙古人的攻城机,发射的石头连飞跃襄阳的护城河都困难,可经过这两个回回改造的攻城机,不但发射的是七百多斤和重巨石,而且还射程极远。回回炮在首战使用中,轻易的就击破了樊城的城防。

樊城的城墙被破后,元军涌入,大宋的守军将领宁死不屈,带领宋军全数战死。

可是随着樊城失陷后,襄阳城再无所恃,城中的官兵士气低落,再加已经领教了回回炮的巨大威力,知道原来坚固的城防是必定要完蛋,让很多人都觉得败局已定。适天气变化,军中许多官兵趁夜间越城降敌。

得知城里变化的元军,刚在襄阳城下布置好了回回炮后,就派人劝降城内的守军。在精神上已经被打垮的吕文焕,在苦坚守了襄阳城多年后,城中尚有大量的粮食和军械时,于1273年二月,举城降元。

所以说回回炮在襄阳之战中的作用,确实是重要的难于估量。

二、蒙古的回回炮是什么样的答:十三世纪,在中国历史上发生了长达六年(公元1267——1273年)之久的宋(蒙)元襄樊之战。在这次著名的战争中,元军使用“回回炮”先后攻打樊城、襄阳城。那么,这种“回回炮”究竟是一种什么武器呢?人们的看法迥异。有人认为是“火炮”;有人则认为是“发石机”,发射的是巨石。笔者也认为是当时一种较为先进的“发石机”,发射的是巨石,而不是“火炮”,发射的也不是碎铜、破铁、沙石之类的东西,更不是发射的可以爆炸的炮弹。
“回回炮”,又名西域炮,巨石炮,襄阳炮。是一种以机抛石,用于战争攻守的武器。这种抛石机不过是在古代抛石机的基础上改良、改进、创新得更加先进、威力更加巨大罢了。
求采纳

三、元朝军队的攻城神器回回炮,究竟是怎样一种兵器

中国历史上的“抛石车”,摧城拔寨屡建奇功,为什么对襄阳城毫无作用?“回回炮”一出现,襄阳城防立即崩溃,咋就这么厉害……

古代的抛石车,有6至7丈高,能把50多斤重的石头抛出20至30丈,相当于50至60米的距离,对城墙造成巨大破坏。然而,面对襄阳城的城防,抛石车没有什么卵用。原来襄阳城的护城河,一般超过100米,最宽的超过200米。

1268年,忽必烈派大军进攻襄阳城,就遇到这个问题,中原工匠的攻城机械无力攻城。幸好,蒙古伊尔汗国给蒙古大军送来技术支持,一批西亚来的工匠抵达战场。1273年,西亚工匠制造的“回回炮”出现在战场上,“跨连荆豫,控扼南北”的襄阳城危矣……

“回回炮”采用配重式杠杆发射技术,另有“为旝”“云旝”“飞石”“抛石”等多个称呼,其实就是古代西方战场的“抛石机”。

在著名西亚工匠阿老瓦丁、亦思马的带领下,7架最新版的“回回炮”首战于樊城(襄阳城的对岸),效果非常震撼。史书记载“用力省而所击甚远”“(直径)数尺,火力所及势极猛迅,坠地犹陷深三四尺”,很快南宋守将张汉英带着残部投降。

不得不提“回回炮”的攻击特点,因为它的后部杠杆带有刻度,把下坠的重物放在不同刻度上,就会将前部杠杆上重150斤的石弹发射到远近不同的地方。一旦樊城陷落,襄阳就成为孤城,而“回回炮”掉头瞄准襄阳……

“回回炮”的精良设计,让石弹的发射角度很准,最远能打到40到50丈,这就让宽阔的襄阳护城河失去作用。

南宋军队已经守城6年,巨大的石弹砸入城内,遇到什么砸坏什么,谁也没办法躲避“天降横祸”。另外,“回回炮”还能抛原木、金属,甚至射出燃烧的、爆炸的物品,很有未来火炮的味道。

“一炮定襄阳”,南宋统帅吕文焕实在守不下去,就献城投降。从此,“回回炮”名震天下,开始在中国流传开来,到明朝中叶还是战争利器。随着“铜将军”等大型火炮武器的出现,“回回炮”逐渐走向没落,直至退出战争舞台。

我一句话就可以回答。

利用投石机扔出去的两个石头蛋子,里面填装火药,很像二踢脚。我在宁夏那边看过模型。

其实这个思路非常好,解决了炮筒问题,还打得远,还能炸。别说古时候,搁现在也是大杀器

嗨,什么炮不炮的,就是一抛石机嘛,以前小时候看电视里常见的,攻城时几个憨大兵推着,到了阵前把大石头往斗里一装,拿刀把绷着劲的绳子一砍,那石头就向敌人的头顶飞去.攻城战的利器.

那它明明是投石机为什么要叫炮呢?你想啊,这么厉害的玩意你不得给他起个闻风丧胆的名字啊,要不然没有威慑力啊.

”回回投”,这也太不吉利了,每回都投降.

“回回石”,这谐音回回死,这正打仗呢,那边喊把回回死推出来,这像什么话嘛.

“回回机”这一听像特么做农桑的机械.


回回炮,又名西域炮,襄阳炮。是一种投石机,“回回炮”的主要制作者是阿老瓦丁和亦思马因。

十三世纪,在中国历史上发生了长达六年(公元1267——1273年)之久的宋(蒙)元襄樊之战。在这次著名的战争中,元军使用“回回炮”先后攻打樊城、襄阳城。这也是襄阳炮的由来。

《元史亦思马因传》:“亦思马因,回回氏,西域旭烈人也。善造炮,至元八年与阿老瓦丁至京师。十年,从国兵攻襄阳未下,亦思马因相地势,置炮于城东南隅,重一百五十斤,机发,声震天地,所击无不摧陷,入地七尺。”。

《元史阿里海牙传》:“阿里海牙,畏吾儿人也”。至元九年,破樊城外郛,其将复闭内城守”。“会有西域人亦思马因献新炮法,因以其人来军中。十年正月,炮攻樊城,破之”。“既破樊,移其攻具以向襄阳。一炮中其谯楼,声如雷霆,震城中。城中汹汹,诸将多逾城降者”。

上面俩段元史资料标明了回回炮的由来经过。从“入地七尺”的威力来看,显然不是火炮炸药叙述,而是投石机。



如图所示,回回炮是利用杠杠原理,通过配重的势能转化成抛物的动能。

学名叫配重式抛石机。原理和天平是一样的。

四、蒙古军队的回回炮在当时是无敌的吗答:没有任何武器是无敌的。只能说战术搭配得当,可以将威力发挥到最大。回回炮本质是一种巨型投石机,发射150公斤重的石弹,威力巨大。但它是木质的,所以宋军可以在熟悉地形的优势下夜晚出奇兵用火箭一类的东西烧毁回回炮阵地。这只是一种比较直接也是比较纸上谈兵的方法,毕竟无法考虑蒙军是如何防守阵地,以及架设地点。其次是宋军积弱已久,军备松弛,难以有训练有素的奇兵。攻打钓鱼城不用回回炮,最根本的原因是当时还没发明回回炮。蒙哥攻打钓鱼城时间为宋开庆元年(1259年)二月二日。而回回炮发明时间是至元十年(公元1273年):十年,(阿老瓦丁、亦思马)从国兵攻襄阳未下,亦思马因相地势,置炮于城东南隅,重一百五十斤,机发,声震天地,所击无不摧陷,入地七尺。即襄阳之战是回回炮首次出场。有两个原因。1、钓鱼城三面环水,周围全是山区,没有开阔地势方便加设回回炮。回回炮射程约400米(250步),而江岸边到钓鱼城就有1300米,远远超过了射程。2、钓鱼城位于山顶,地势高,向高处发射炮弹会大大缩短射程,甚至无法使用。3、回回炮用于沿江而下的作战。当时只有两人会用回回炮(阿老瓦丁、亦思马),接下来忽必烈就决定移炮东进。至元十一年(1274),元军渡江,宋兵陈于江南岸,拥舟师迎战。亦思马因之子布伯于北岸竖回回炮击之,宋舟全部沉没。至元十三年(1276),元军以炮先克潭州,继克静江,将战果扩大到湖南、广西。沿江而下的原因有两点,第一,入川路狭,不便运输。第二,宋军主力在江南不在四川。回回炮自然用于对付宋军主力。

转载请说明出处
帝国之家 » 帝国时代4蒙古战役回回炮_帝国时代2蒙古战役第四关

发表评论

欢迎 访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