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时代?是说元朝吗?
丝绸之路不是元朝的时候断路的,而是明朝的时候断路的。明朝推翻了元朝,但陆上丝绸之路上还横着几个蒙古汗国,明朝只好开辟海上丝绸之路。
郑和七次下西洋,也许正是肩负着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重任。算算时间,也是在郑和下西洋之后的几十年时间,欧洲的威尼斯发展到顶峰。但是随着奥斯曼帝国的崛起,海上丝绸之路也断路了。
丝绸之路断路后,欧洲开始了大航海时代,而中国却开始了闭关锁国。
二、蒙古西征对丝绸之路有什么影响答:从公元1219年至1260年的近半个世纪中,蒙古帝国在成吉思汗及其后继者的领导下,通过三次西征,形成了包括今天的东欧俄罗斯平原、伊朗髙原、两河流域、中亚草原及东亚在内的蒙古帝国。客观地说,蒙古帝国在建立过程中有过血腥与杀戮,但这一过程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则起了巨大的作用,丝绸之路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恢复。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由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政治局面混乱,东西方交通受阻,使传统的陆上丝绸之路实际上已经中断。蒙古帝国的建立及其西征,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复兴。蒙古帝国将欧亚大陆大部分地区置于一个王朝统治之下,以往建立在丝绸之路上的国家和政权都不复存在了,东西道路畅通无阻,加上蒙古帝国重视和保护商业贸易,欧亚大陆东西方的经济交流十分繁荣。发达的贸易使蒙古汗国的许多城市成为当时著名的国际化大都市。蒙古统治者为了便于军事行动,进行统治和运输货物,在M服地区广泛修建道路和桥梁,设立驿站,保护商路。13世纪上半叶,连接我国华北与西域的交通线大体为:中原北上,经漠北和林(今蒙古国哈尔和林),再趋金山,折而南下至别失八里(今新疆吉木萨尔),然后沿天山北麓抵阿力麻里(今新疆伊犁霍城县东北),由此可到塔剌思(即唐代的怛罗斯),再向西北可达欧洲,向西南则入波斯。在汗国初期,成吉思汗及其继任者就积极修整这条道路。随着帝国版图的奠定,四通八达的交通体系也渐渐形成。蒙古帝国把驿站延伸到西域,设置“驿骑”“邮从”等,不仅保证了蒙古帝国内部政令通行,也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恢复了宋朝以来基本中断的东西方国际陆路贸易。据史籍记载,铁木真长子术赤被封在钦察汗国,“其地极远,去京师数万里,驿骑急行二百余日方达京师”,可见元代邮驿系统自大都直达伏尔加河流域。蒙古西征改变了西域地区的民族构成。西征的军队中有大量征发来的女真人、契丹人、汉人、畏兀儿人和西夏人,他们随着蒙古军队来到西域,有的凭借武力和权势,侵夺田产,聚敛财富,定居当地。由于蒙古人是马背上的民族,不善农耕和城镇管理,当他们占领新征服的地区后,就从随军而来的汉人、契丹人或西夏人中挑选最可靠的人来镇守。如征服阿姆河以北的富庶土地以后,就由契丹人耶律阿海、耶律绵思哥父子来镇守撒马尔罕城。此外还有大量普通百姓被强迫迁徙到西域。这样就使各民族人民在各地杂居,长此下去,自然改变了当地的民族结构。蒙古西征也使中国的火药传入了欧洲。如在第三次西征中,元宪宗蒙哥还征集了1000多名中国的拋石机手、火炮手、弓弩手和大量武器,交由旭烈兀使用,从而使火药等武器传入了欧洲。三、古代丝绸之路是如何衰落的说起丝绸之路,我们都会想起张骞通西域的大汉雄风,忆想起大唐长安城的万国风采。
而似乎从唐之后,丝绸之路慢慢失去了往日的光环。
丝绸之路图
确实如此,唐以后,国家的经济政治中心东移南迁,再加上西北地区的战乱,使得为丝路直接服务的北方地区经济大受打击。
随着关中和长安的没落,丝绸之路失去了它往日的繁荣。中国历史上两个强大的大一统王朝西汉和唐朝均建都于长安,这两个王朝的强大使得中央政府有能力经营丝绸之路,国家能够把大量的物资集中到经济中心——长安,并通过丝绸之路对外输出。同时,大量的外国商品和人员也在汉文化的影响下云集长安。相比之下,在关中盆地以外建都的朝代,丝绸之路的交通和贸易都相对衰落。
丝绸之路衰落的因素有很多,除了政治经济重心转移之外,其他的自然方面的因素也不可忽视。研究表明,由于历史时期气候的变化,史料记载唐以后黄河流域的丝绸生产几乎陷于停顿,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的辉煌渐渐成为历史。
到宋代中央政府已无力控制西域,西北陆上丝绸之路就此衰落,与此同时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兴起。
元朝建立后,摧毁了以往林立政权在丝绸之路上沿线的腐朽统治及其设立的大量关卡,使得丝绸之路的通行比以往各个朝代都要方便和畅通一些。不过这个时期穿梭于丝绸之路的人们,大多是以宗教信仰及其他文化交流为使命的人们,而不再是以商人为主导了。
诸如马可?波罗和长春真人的游记就体现了这一点。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西北丝绸之路的衰落。
宋元明清时期,仍有不少商队行走在丝绸古道上,但他们携带的主要货物已经换成茶,交易对象是西北少数民族,回程的货物变成了马——这是以农耕文明为主的汉族与西北游牧民族间的茶马互市。此时的丝路古道,虽然依然是唐风汉雨沐浴过的地方,但是已经失去了汉唐时期的万国风情了。
此外,当丝绸之路的历史步入14世纪——又有学者称其为“明清小冰期”的开端后,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欧大陆进入了逐渐寒冷的历史时期。西域地区一些生态环境脆弱地区逐渐不再适合当时人类居住。西北丝绸之路的东段也近乎荒废,而西域各古国大多已不复存在,仅留下座座散落于流沙之中的座座古城遗迹依然见证着丝路曾经的辉煌。
丝路余辉
古代的丝绸之路实际上并没有衰落。
当然,在过去数十年间,传统观点都认为随着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欧亚大陆的内陆贸易被迫让位于运输成本低廉的海洋贸易,丝绸之路就此衰亡。
“丝绸之路衰亡论”在近些年遭到许多全球史、中央欧亚史及南亚史学者的挑战。例如,南亚史家Jos Gommans曾经统计估算,18世纪中期莫卧儿帝国的商人向北方俄罗斯等国输送的纺织品、马匹贸易量,与同期英国和荷兰东印度公司通过孟加拉出口到欧洲货物量相比,数据竟然是后者的3倍多。
换言之,虽然东、西长距离贸易受到海洋贸易影响(即便在古代,长途贸易也是难以为继的),但是南、北方向以及区域性贸易仍然存在,甚至比过去还要兴旺。
过去的学者之所以会得出16世纪以后丝绸之路衰亡的错误结论,是因为他们普遍忽略了当时出现的两个重要变化:
1、苏菲主义(Sufism)在欧亚大陆的广泛传播。正如我们所知,当时的欧亚大陆存在许多伊斯兰政权,如奥斯曼帝国、萨法维帝国与莫卧儿帝国,还有克里米亚鞑靼汗国、布哈拉汗国、希瓦汗国以及叶尔羌汗国,这就导致自苏菲派的僧侣和商人能够基于共同的宗教信仰,展开频繁的贸易交流。例如,奥斯曼土耳其史学者Kemal H. Karpat曾注意到,自16世纪以后,有许多来自中亚布哈拉、喀什噶尔、希瓦、浩罕的香客为去麦加朝圣,而先行前往博斯布鲁斯海峡东岸的于斯屈达尔短暂定居,这些活动都使得跨区域贸易网络逐渐扩大。
2、欧亚大陆各地都出现政府在通过军事征服增加领土的过程中,促进商业发展的现象。这一点在1756-1759年间,准噶尔、回部被纳入清朝版图的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当时清朝为联络新疆的伯克们,将白银、土地、燕齐、市场提供给他们,这些都促进了地方农业、工矿业、畜牧业的发展,其生产出的产品,直接服务于中亚市场。
因此,丝绸之路衰落的论调其实是违背史实的。
一般所说的丝绸之路,指的是欧洲、西亚、中亚等地区的商人,从西域经敦煌进入河西走廊,到达汉唐时代的中国首都长安的贸易线路,唐代是丝绸之路最繁荣的时代,其标志就是丝路的最重要的中转站——敦煌的繁荣,靠着丝路商业贸易的支撑,敦煌成为经济繁荣之地,创造出了像莫高窟这样的不可思议的艺术成就。光是莫高窟的修建所需的庞大的人力物力,就表明丝绸之路是多么的发达。
当我们身临其境的见到莫高窟的第一感觉就是,古人何来如此庞大的人力物力在这个荒凉之地创造出如此的艺术奇迹?
一般认为丝绸之路大约从宋代开始衰落,主要的原因是西夏的崛起,河西走廊成为西夏的势力范围,由于西夏长期和宋朝、金朝对峙,基本上阻断了大规模的商业贸易,特别是丝绸之路上的官方贸易,为了打击宋朝和金朝,西夏基本上关闭了西域、中亚诸国对中原王朝的朝贡贸易,使得从这一时期,中国史书中对丝绸之路的相关记载开始越来越少。
西夏的疆域以宁夏和河西走廊为两大重心,宁夏是其政治中心,河西走廊是其经济重心。
但西夏对丝绸之路的阻断,主要是官方贸易,体现在正史上就是朝贡的消失,但民间的贸易还是很发达的,西夏时代,民间的丝绸之路的贸易的利润仍然更不错,事实上,莫高窟在西夏时代仍然在不停地新修洞窟,绘制壁画,也说明了丝路贸易仍然可以给敦煌提供大量的资金。丝绸之路在宋代并没有真正的衰落。
莫高窟旁边的榆林窟,有大量的西夏时代的造像和壁画
丝绸之路的真正衰落,是从明代开始的,而且其原因还不是因为中国本身的问题,而是因为西亚形势的变化,欧洲跟中国陆路的贸易,最重要的通道是从巴尔干半岛经土耳其、伊朗到西域,然后从河西走廊抵达中原,在这条贸易线上,最有动力的欧洲人,他们对中国的商品需求最迫切,但15世纪后奥斯曼帝国的崛起,控制了从巴尔干半岛到土耳其的东西方之间的交通要道,从这时起,伊斯兰世界与基督教世界的对立,造成了丝绸之路成了一条非常危险和困难的商路。
奥斯曼帝国的出现,使得丝绸之路的贸易变得很困难,而且欧洲与奥斯曼帝国的对抗导致商人们通过奥斯曼帝国控制的风险很大,欧洲商人都不愿意再走这条路。而是宁愿进行技术革新,提高造船业和海上航行能力的,最终在15世纪末,开启了所谓的“地理大发现”,开发出从欧洲绕开奥斯曼帝国,从海上抵达中国东南沿海的商路,从此大航海时代来临,东西方贸易迎来全新的时代,丝绸之路才彻底衰落了。所以丝绸之路的衰落,也就是最近五、六百年的事情,不是千年哈!
1.商路两侧政权的更迭,尤其是对商路的强有力控制与否决定了商路的通畅与否。
下图是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图(图片来源见水印),作为中国东部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的河西走廊的控制与否决定了丝路的畅通与否。自张骞通西域后,在汉朝的强有力的控制下,开启了丝绸之路。后王莽时期中断,东汉班超时复又打通,路上丝绸之路就在断断续续中逐渐走向繁荣,至唐朝达到巅峰。而安史之乱后,唐朝为应付内乱,撤出了安西四镇,至此唐朝失去了对通往中亚的商路的控制,五代十国至宋均未能恢复对河西走廊的控制。
陆路的不通,以及造船及航海技术的发展,使同时开启于汉朝的海上丝绸之路得到迅速的发展,尤其是宋朝时期,泉州和广州成为当时世界闻名的大港口,到明朝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使海上贸易达到空前繁荣,随着统治者政策的日趋封闭,直至闭关锁国,丝路走向衰亡。
2.统治者的政策决定了丝路的繁荣与否。
在汉武帝时打通西域,启动丝绸之后,海上丝绸之路也随后开启。唐朝时的开放政策也使丝绸之路的繁荣走向巅峰。宋朝时,因无力控制西域,只好转向海上,海上丝绸之路就此走向繁荣。而明朝自郑和下西洋后,政策开始收缩,贸易开始大规模畏缩,至有倭寇犯边,海禁日严。清朝时则闭关锁国,彻底断绝了大规模的贸易,至此丝路彻底衰落。不过到当代,丝绸之路开始重启,辉煌可待。
早在无史可考的上古时代,日后的丝绸之路就已有了原始雏形。
除了促进大范围的多边贸易兴起,还拥有民族迁徙走廊和文化传播通道等重要地位。后来又因交通技术的进步,彻底发展为沿线国家的繁荣保障。
直到人类逐步走出中古时代,这条黄金线路才变得日薄西山,大有被全世界所遗忘和抛弃的架势。
但在新旧时代的交替阶段,还是有不少帝国希望复兴丝绸之路。虽然他们的实力并不均等,所要达到的战略目标也各不相同,但对传统产业链的执着却是如出一辙。
他们的种种努力,也就成为这条洲际十字路口的最后脉动。
01
一套复杂的国际贸易网络
在多数读者的认知中,丝绸之路只有走向非常单一的选项。通常是从黄河流域的关中盆地出发,穿越异常狭窄的河西走廊,再通过西域进入中亚。然后顺着里海南岸进入小亚细亚半岛,最后从巴尔干的伊斯坦布尔登陆欧洲。
▲ 汉代陆上丝绸之路 图源于网络
但真正的丝绸之路概念,在辐射范围和跨度距离上都原胜于此。
例如地中海沿岸的欧洲商人可以先航渡到埃及,途径一小段陆上旅程再进入红海。然后顺着季风抵达印度、斯里兰卡和马六甲海峡,形成终点通常设在广州的海洋南路。
而位于黄河中游的半游牧商团,也可以北上蒙古高原,沿着南西伯利亚的边缘西进。最后抵达东欧的波罗的海沿岸和匈牙利盆地,形成终点通常会在克拉科夫或布达佩斯的草原北路。
▲ 丝绸之路实际上是一整套复杂的国际贸易网络 图源于网络
此外,以上三条线路之间还存在许多支系,且彼此之间能相互联通。给予不同地区的过客以众多选择,实现长距离物流的利益最大化。
比如地中海的欧洲商人,可以从黎巴嫩的贝鲁特登上亚洲大地。然后横穿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在伊拉克的巴士拉港出海东行。北方的草原商队也可以提前转向南方的阿富汗山区,通过旁遮普流域抵达印度洋海岸。或是在进入乌克兰大平原后,向南去克里米亚半岛坐船。
▲ 丝绸之路的意义让许多历史上的强权都乐于控制和维护 图源于网络
这就意味着很难有一个强权国家,通过自己的战略将整个网络重创。掐住一头的同时,习惯趋利避害的商人就会自然转向其他线路。
因此,曾在黄河流域、整个中亚、东欧平原和北印度都大肆屠戮的蒙古黄金家族,就间接促成了红海与波斯湾水域的贸易额增涨。
后来同样靠军事恐怖手段制霸的帖木儿家族,也让最传统的中央线路得到复兴。
最后还有在地中海上无人能敌的威尼斯共和国,逼着西面的伊比利亚半岛居民转变思维,向更加遥远的外围世界发起探索。
02
压垮丝绸之路的两根稻草
1498年,达伽马率3艘小船绕过西非海岸与好望角,成功借助季风抵达印度次大陆。从名气和对后世的影响力方面考虑,这个成果似乎不如6年前就抵达新大陆的哥伦布。
但全新的好望角航线却就此开通,成为压垮传统丝绸之路的第一根稻草。
▲ 大航海时代 图源于网络
尽管从地图上看,漫漫的远航毫无时间与空间优势,还容易因技术限制和气候突变而惨遭损失。
但只需少数人就可操纵的海船,在运输效率上要大大高于陆地同行们的成规模驼队。加之平坦的海面并无复杂的山峦湖泊阻隔,通行的难度也就有了相当降低。
如果能顺利的借助季风和洋流等自然力量,那么在前进速度方面也会远胜地上走马。
更重要的是,因为没有太多的中间商存在,单次货运的成本也被降低,使得商品在市场上还具有价格优势。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就让传统丝绸之路的承包商们失去了相当垄断权。
▲ 意义深远的好望角与太平洋航线 图源于网络
到了1521年,为西班牙国王效力的麦哲伦又完成了环球航行,开通了影响力不容小觑的太平洋航行。
在那个还没有巴拿马运河的阶段,直接让海船绕过美洲大陆最南端的合恩角。然后通过关岛、马里亚纳群岛等中转站,穿越更加浩瀚的太平洋水域。至于最后的终点站,也有吕宋岛、台湾和日本等多种选项。
丝绸之路的第二根稻草。
以上两大壮举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可谓是立竿见影。在好望角航线开通的前五年,原本应被送往巴士拉和亚丁湾的香料等商品就规模剧减,让原本不可一世的穆斯林与意大利代理人都焦急万分。
▲ 大航海时代的4个欧亚老大帝国 图源于网络
但从好的方面来看,太平洋航运的畅通也为远东地区注入了大笔资本。既推动了明朝和战国日本的发展,也对菲律宾这个国家诞生有着不可替代作用。
只是任何变化都会触动既得利益者的敏感神经,让他们为保住自己的垄断地位而大动干戈。于是,一系列围绕旧丝绸之路主导权的冲突,便在广袤无垠的亚洲大陆此起彼伏。
03
旧丝绸之路的捍卫者
1507年,恼羞成怒的马穆鲁克埃及,成为首个旧丝绸之路的捍卫者。由于边境的两头就分别是地中海与红海,他们自然因南方海路衰落而蒙受的损失尤其严重。可是通过要挟和利益诱导换来的意大利舰队,依旧无法将技高一筹的葡萄牙人赶出印度。
于是,这个复杂而浩大的任务,就由取而代之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继承下来。
到了1517年,土耳其人得以饮马红海,并接过了前朝设在苏伊士港的舰队与造船厂。只是由于欧洲和地中海战场的局势更为急迫,才暂时没能对东方水域展开行动。除了偶尔鼓励海盗以私人身份前往印度参战,几乎没有任何实际层面的援助。
直到帝国的陆军在1535年占领巴格达,获得第二条进入印度洋的出海口,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重塑丝路战略。
▲ 奥斯曼帝国的都城伊斯坦布尔 就是传统丝路的重要口岸 图源于网络
三年后,首支整装待发的舰队被苏莱曼大帝派往印度,并与次大陆西北的古吉拉特土著形成联合阵线。
但面对当年让埃及-威尼斯联军折戟的葡属第乌堡垒,他们依然没有多少办法。到了1546年,类似的围攻再次上演,还是没能让土耳其人收获想要的结果。
尽管此时的奥斯曼在对西欧世界保持着某种压制态势,却因距离过远而无法向东方投送太多兵力,也就无力磨平自己同基督教世界的科技差距。
作为补充方案,更多的土耳其冒险家被派往南洋,用苏门答腊岛上的亚齐人充当炮灰。也可能是顺着东非海岸南下,将基地扩张至肯尼亚的蒙巴萨。但更为稀薄的欧洲籍武装人员数量,还是无法将人数更少的基督教对手驱逐。
▲ 土耳其手抄本插图上的 奥斯曼舰队大战葡萄牙人 图源于网络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旧帝国期望恢复的国际贸易线路,大都是依附某个中央强权的松散小邦合集。
彼此看似能亲密无间,实则完全以利益为脆弱纽带,容易因某些变故而立刻产生逆转。而以近代西方人为代表的新兴殖民者,都会用一定比例的移民人口去建立牢固网络,再带动原有本土产业链的无缝衔接。
因此,孤悬海外的任何据点都无法同本土中心相剥离,自然也就比古典时代的旧模式更有粘合度与韧性。
▲ 鼎盛时期的奥斯曼帝国版图 图源于网络
当然,奥斯曼人也不是只在红海与波斯的海路进行尝试。
早在1470-80年间,来自君士坦丁堡的战舰和近卫军就北上克里米亚半岛,让盘踞当地的鞑靼大汗成为附庸。土耳其苏丹还多次派人抵达中亚的河中地区,资助那些有能力成为代理人的潜在扶持对象。
于是,卡在丝绸之路中段的萨法维波斯,就成为他们在东方的最大对手。巧的是,后者恰恰也是要复兴传统商路的老大帝国。
04
以公代朕
作为近代前期的波斯帝国执掌者,萨法维王朝很早就在阿塞拜疆山区占有一席之地。
那里不仅是高加索山麓的南北要冲,还是黑海与里海之间的中转枢纽。大量走丝绸之路北道的商队,会在其境内南下,走中央道路的商人也可以反向北往。等到整个伊朗高原都落入王朝之手,对于传统丝路的干涉也就是顺理成章。
然而,新帝国的奠基人还来不及为胜利庆祝,就发现自己的四方皆被顽敌所包围。
▲伊斯马仪一世时期的萨法维王朝统治区域(黄色部分)图源于网络
首先是由于教派冲突和利益争夺,波斯人从一开始就面临奥斯曼威胁。后者在1514年的查尔迪兰战场上获得大胜,成功将王朝的高加索龙兴之地占领,也顺利控制在丝绸之路的北线。
其次,南方的阿拉伯半岛也时刻警惕着自己,并由抵制波斯权威的霍尔木兹王国控制着大部分航运。
最后还有中亚的乌兹别克人,时常出兵侵犯呼罗珊地区,并准备将整个阿富汗山区都据为己有。他们还时断时续的受到奥斯曼志愿者协助,成为牵制主力军的绝佳帮手。
▲ 波斯都城伊斯法罕 同样是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城市 图源于网络
为了重夺自己对丝绸之路的三条分支控制,萨法维统治者也采取各种手段予以回击。在明知自身兵力、财力和科技水平都落后土耳其的情况下,将破局重点放在南方与东方,力图制造更大幅度的战略反包围圈。
然而,刚刚靠勾兑权臣掌握霍尔木兹岛局势,就被从海上杀到的葡萄牙舰队连根拔起。自己出钱赞助的蒙兀儿军阀巴布尔,也在撒马尔罕等中亚要地被乌兹别克联盟击溃,不得不倒向土耳其方面。最后还要忍受奥斯曼东征军的定期造访,并经常在无法避免的决战中败下阵来。
于是在16-17世纪之交,著名的阿巴斯一世将都城搬迁到中部城市伊斯法罕。这里既有纵贯南北两头的道路,也是传统丝绸之路的中段节点。
然后利用各路对手都忙于其他事务的窗口期,用英国教官训练出一支全新的近代化军队。不仅开始在防御战中让奥斯曼人损失惨重,还顺带强化了自己对中亚半游牧城邦的军事优势。
▲ 英国东印度公司 图源于网络
随着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舰队在1623年抵达,萨法维人又将葡萄牙占领下的霍尔木兹岛收回,甚至控制过阿曼境内的马斯喀特。
此后的他们,虽然未能重新打通草原北道,却已足够利用海洋南路和中央线路来维持自身地位。唯一的变数,却来自曾接受过自己扶持的巴布尔家族。
05
以公代朕
相比根基较为深厚的奥斯曼与波斯,原本只是中亚区域级军阀的巴布尔家族,无疑在各方面要远远不如前两者。
起点较低决定了巴布尔家族在很长时间里都只能扮演次要角色,无法真正掌握自身命脉。何况他们的对手是看似势不可挡的乌兹别克人。
所以,若没有强大外力的援助,连基本的生存都非常困难。
▲ 巴布尔(1483年2月14日-1530年12月26日)或译巴卑尔,统治南亚次大陆的莫卧儿帝国的开国君主 图源于网络
1526年,巴布尔率军从今日的阿富汗山区南下,草草构建起北印度的莫卧儿帝国。队伍里就有一大批从土耳其方面争取到的火器专家,以及由他们建造的数百先进枪炮。
至于他们多年来的移动轨迹,也正好贯穿了丝绸之路的南-北-中三线。巴布尔本人的老家费尔干纳盆地,就是传统中央支线的必经之地。
他早年为之奋斗的河中名城撒马尔罕,又是草原北路上的著名地标。等到自己被迫向南转移,就能通过印度河与恒河进入海洋世界。作为东山再起基地的喀布尔,也是三线商队互通有无的市场。
▲ 莫卧儿帝国的征服 完全是沿着丝绸之路展开 图源于网络
然而,当第二任皇帝胡马雍在恒河中游战败,莫卧儿人的印度地盘也不免遭其他势力的反攻倒算。
只得又倒向波斯阵营,成为对方重夺丝路控制权的急先锋。之后的数代统治者,无不在土耳其和伊朗之间左右逢源,尽力维持对国际贸易的更多分红。甚至要与抵达沿海的葡萄牙总督合作,才不至于在这场平衡游戏中翻车。
同时还不能放弃对中亚属地的管控,让这杆天秤上的砝码受到松动。哪怕经常对萨法维波斯阳奉阴违,甚至与宿敌乌兹别克人妥协都在所不辞。
不过,复杂的国际局势也并非完全不利于莫卧儿人。
在早年曾与巴布尔并肩作战的蒙兀儿王子赛义德,就在失败后选择向东,到西域建立起著名的叶尔羌汗国。他们同样位于草原北道和中央商路之间,很快就与南下的远亲们建立合作关系。
▲ 鼎盛时期的莫卧儿帝国版图 图源于网络
双方甚至共同向探索内陆情况的葡萄牙传教士鄂本笃敞开大门,为的就是将更多海外贸易额引入自家领地。
然而,后者虽然能靠两国君主的庇护,先后通过拉哈尔、坎大哈、喀布尔、叶尔羌、阿克苏和哈密,却不得不在明朝西北边境的肃州滞留下来。
06
以公代朕
从理论上讲,明朝治下的大片远东领地,都在历史上与整个丝绸之路网络有密切联系。
即便在朱元璋成为皇帝的前夕,河套与元大都还是草原北线的贸易关卡,肃州和西安也一如既往的属于中央商路,而海上来的船舶则会按需选择广州、泉州或宁波等港口靠岸。
只是这些被无数穆斯林或欧洲旅行家所记录的繁华,都已随新朝建立被戛然而止。
出于农本思维和保持高压统治的需要,明朝力图抹近2000年的丝绸之路发展,将其压缩到完全可控的最低限度。
▲ 长城就是明朝对传统丝绸之路的限流措施 图源于网络
比如为了要在政治上完全压倒北元势力,就不得不在漫长的北方沿线制造军事对立,取缔几乎所有的双边贸易活动。
只留下最少的份额,通过河西走廊疏通给西域和中亚番邦。总体而言,就是强行倒退回汉武帝中前期阶段。至于散布在东南的几大港口,也当做对口不同水域的“沿海肃州”处理。
因此,本不应担心传统丝绸之路衰败的明朝,反承受着洲际贸易衰退的惨重代价。这倒不是朱家天子觉得可以完全抛弃买卖,但核心思维始终在于控制而非发展。
所以,既要确保一切远人继续前来,都要用异常苛刻的条件进行限流。
▲ 元代泉州港 图源于网络
朱元璋当政期间,就闹出过货物从广州上岸,再通过内陆运输到南京核价的脑残事情。篡位自立的朱棣也是不遑多让,依靠效费比极低的宝船队负责来回接送。即便后来的宣宗勒令刹车,也不准备从根子上予以改善。
直到大航海时代已过去半程的16世纪中期,还有嘉靖皇帝的酷吏奉命去摧毁舟山双屿港,一个由吴越沿海居民自发建立的临时贸易站。
至于前文已经提到的鄂本笃,则在明帝国的西北地区体会到这类限流的可怕程度。由于需要符合朝贡贸易规范,来自无数邦国的商人必须自行完成拼团,才能获得继续东进的机会。
▲ 鄂本笃的纪念邮票 图源于网络
但在澳门已经建立的万历皇帝时代,内陆官府还是没有将弗朗机的名号登记在册。可怜的传教士便只能滞留待命,直到自己贫病交加的弥留之际,才等到从北京赶来的接应人员。
当然,由于新的全球化体系已在迅速取代传统丝绸之路,明朝的诸多倒行逆施并没有造成毁灭性效果。每年造访珠江口的1-2艘大帆船,就足以贡献西北驼队花数年才能送到的香料、药材、酒、火药和日本白银。
获准从福建出航马尼拉的本国商船,也能成批将原产美洲的金银送到市舶司手上。这才是朱家天子永远不乐于修正前人失误的最根本底气。
但先祖制定的限流政策,还是在东南各省继续发挥作用,反过来也挽救了西北朝贡贸易的残山剩水。
事实上,此类情况也在当时的世界各地同步发生。许多原本属于丝绸之路网络的支线,都在100年内成为新兴海洋贸易的下线,开始反哺过去更加辉煌的陆上线路。
因此,奥斯曼人在16世纪内就基本放弃了重建丝路设想,调头继续向更有前途的欧洲大力扩张。
萨法维波斯也在17世纪初就将重心转移至南方海路,用霍尔木兹岛取代大不里士。印度的莫卧儿人也在差不多时间内开始学会放手,不再对兴都库什山以北的龙兴之地抱以执着。
至此,复兴丝绸之路的想法,也就彻底随时代发展而被人类尘封进记忆当中。
(完)
狭义的丝绸之路是19世纪早期德国学者李希霍芬在于1877年出书的《中国——我的旅行成果》外面提出的,主如果指成型于两汉时代的衔接中国和中亚中东乃至东欧的以丝绸为主的商贸通道。
广义的丝绸之路则连绵千年,从上古东西方交换就能够开端算了。小我懂得,我懂得的丝绸之路更多是一种光阴和空间观点,光阴上大抵能够闭幕于大帆海期间以前,空间上主如果中国-中亚-中东-东欧。所谓式微,只是光阴和空间的转移,光阴变更成为了十三十四世纪开启了大帆海期间,空间改变成为了以西欧异军突起激发的环球经济和立异中间的转移,丝路相同东西方的感化和增进人类交换的焦点被大帆海期间今后资本主义临盆方法加倍深入的加快了,是以,所谓式微,在我眼里更多是一种迭代和提高,究竟西欧突起今后经由过程陆地相同环球,树立环球资本主义临盆系统,其效力远比起初路上丝绸之路超过跨过很多。这是我对所谓“式微”这个词的懂得:只是提高和更替罢了。小我懂得,旧有的丝绸之路被帆海期间所代替,产生这类提高和更替的基本缘故原由照样在于:技巧提高和社会变更带来的环球经济格式改变。
当中世纪及以前西方人无法驯服大西洋从而发明全新的殖民地天下时,遥远的西方高度文化的中国事他们对于域外文化的险些独一标的,限于当时的科技,经由过程陆路漫长跋涉衔接中国光辉文化及沿途的文化险些是独一抉择。但当西方技巧提高(文艺复兴和奉养的迷信反动)和社会变更积聚(西方孕育出资本主义如许全新制度的时刻)到足以关上大西洋开发利用美洲非洲和亚洲资本的时刻,陆路这类低效的方法就被代替了,地球立异最集中的处所成为了西欧大西洋边沿。
异样事理,今时昔日,高铁和互联网的呈现,让陆路的相同效力超过了陆地,另有航空的身分,已经被陆地代替过的陆路将会活力重现。咱们乃至能够进一步推测:未来咱们的科技壮大到能够随便穿越太阳系乃至银河系,太空的丝绸之路是否是也会产生呢?这类太空丝绸之路的初级阶段被更高级阶段所代替,能叫式微吗?至于汗青书上所说的,奥斯曼帝国突起堵截东西方接洽,这难以服人,究竟从欧洲到中国,一路上会阅历很多个中亚帝国,这些帝国生生灭灭,一点也不比奥斯曼消停,以是,最基本的缘故原由,便是技巧和社会提高带来的环球经济格式改变。
丝绸之路的衰落与阿拉伯帝国的兴起有关,在唐朝中期以前,活跃在丝绸之路上的客商主要是波斯人和中亚的粟特人,阿拉伯人征服波斯以后,战争也延伸到了中亚,阻止了来往中国与西亚的贸易通道,同时唐朝在西域败给了吐蕃人,直到宋朝也没有恢复丝绸之路通道,但是善于经商的阿拉伯人又开通了经印度洋到中国的海上丝绸瓷器之路。
15世纪奥斯曼灭了东罗马,赶走了蒙古人之后,土耳其人切断了丝绸之路,迫使欧洲人从海路上寻找去中国的路。西班牙女王用自己的嫁妆出资,买了三条船给哥伦布。地理大发现开启了大航海时代,加之西方的工业品取代了中国的丝绸茶叶,成了贸易大宗。陆上丝路就不行了。
四、你对丝绸之路了解多少我对丝绸之路的了解就是这是古代中国在欧亚大陆上的影响力所及之处。以及国内城市对丝绸之路起点的争论与独占。
侠义的丝绸之路是指两汉开辟的中原通往西域的贸易、交流与边防通道。
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
此外还包括大约在5世纪前形成的草原丝绸之路,从宋代开始自泉州等地出发的海上丝绸之路。
所以整体来说,丝绸之路就是古代中原政权对欧亚大陆的影响力所到之处。
西汉张骞和东汉班超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和洛阳为起点,经河西走廊到新疆,到中亚与西亚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也被称为“陆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在国内的起点并不是仅指两都,作为一条对外贸易交流通道,国内的起点严格来说起自丝绸、茶叶、瓷器的产地,起点就是中国。
丝绸之路除干线外,还有许多支路,而且随着时代变迁,政治、宗教形势的演变,各条路线在不同时期的重要性不同,而且不断有新的道路开辟。
近年有些学者认为上述道路只是通过沙漠绿洲的道路,因此称之“绿洲道”。将通过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开拓的道路称为“草原道”,将南方海上航道称为“海上丝路”或“南海道”等等。也有学者强调某种商品或宗教的重要性,把丝绸之路叫做“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香料之路”、“陶瓷之路”、“佛教之路”等。
现在中国经“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并,上升到国家级顶层战略层面,与欧亚大陆国家互通互联,共同发展,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2013年9月我国正式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由此中国开始试图以一带一路战略促进丝绸之路沿线邻国和我国自身的共同繁荣。北京时间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确定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提交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文化遗产项目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一带一路战略和申遗成功使这条连接东西方的古老通道重新为世人所关注,正是因为这条道路古老悠久的华夏文明和西方文明开始了最早的交流。然而我们对丝绸之路究竟了解多少呢?
严格意义上丝绸之路并非只有一条:广义上的丝绸之路包括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和草原丝绸之路,通常狭义的丝绸之路就是单指从中国大西北通向中西亚乃至欧洲的陆上丝绸之路。传统的观点认为张骞的凿空西域之行开启了东西方之间的交往历史,不过随着考古学界不断涌现的新发现逐渐证明:事实上早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中原文明就曾遥远的西方文明通过草原丝绸之路进行着贸易和文化交流。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要道,可不知道大家是否思考过为何在河西走廊上没有“丝门”而有“玉门”?事实上早在文献记述丝绸之路之前2000年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线路已经开通,但它不是为出口丝绸,而是为进口和田玉。早在商代的墓葬中就发现有出自新疆地区的和田玉和出自印度洋地区的海贝,这就足以证明商王朝就已和今天的新疆地区乃至印度洋地区有着一定的商品交换。事实上中国丝绸的西传也比我们之前想象的要早:早在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丝绸之路之前的公元前5世纪希腊帕特农神庙的命运女神雕像就穿上了原产于中国的丝绸,近年来在新疆、南西伯利亚、克里米亚的考古发掘已为我们大体勾画出完整的中国丝绸西传路线图,其中在新疆地区发现的最早的丝绸遗物是战国时代的遗物,也就是说在秦始皇嬴政之前中原地区和新疆地区之间就已经诞生了丝绸贸易。甚至我们可以再进一步猜测:后世的匈奴、突厥、契丹、蒙古等游牧部落都有明确文字记载证明其有过大规模西迁的举动,那么在更早的年代呢?我们知道秦国的崛起正是建立在和西戎蛮族的战斗过程中,问题是那些被秦国打败的西戎蛮族去了哪里呢?当然有一部分被秦国同化,最终融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但也有不少戎狄部落选择了向西迁徙,至于这些部落迁徙到了何方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不排除可能这些部落向西一直进入新疆、中亚乃至印度、西亚等地。甚至有传说认为:中国道家学派的开山鼻祖老子在西行出函谷关后更是一路向西越过中亚地区的浩瀚沙漠一直到达印度并被印度人奉为圣人,由此开创了印度佛教。这就是中华道教和汉传佛教中所谓的“老子化胡”说,这一说法认为其实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其实就是西行的道家老子。还有的说法更进一步认为:佛教其实在战国时代就已传入中国,只因与秦法不能兼容而在焚书坑儒过程中消亡,直到汉武帝遣张骞打通丝绸之路后佛教才重新流传到中国。
这一阶段东西方之间的交流主要是通过草原游牧民族为中介进行的,所以称这条古老的道路为草原丝绸之路。其实这条道路上交易的主要商品不是丝绸而是玉石,所以这条道路又被称之为玉石之路。斯基泰人是活跃于这条道路上的一个古老民族:公元前9世纪以前斯基泰人主要分布于阿尔泰山以东。公元前8世纪中叶周宣王征伐猃狁、西戎,春秋战国时代秦国又和西戎部族长期交锋,于是一波波西戎部族不断向西迁徙并逐渐和斯基泰人既融合又斗争。原本生活在今天新疆阿尔泰山一带的斯基泰人逐渐迁徙到高加索和黑海北岸,驱赶那里的西米里安人西逃,大部分定居下来。另一部分继续西迁至多瑙河流域定居。还有一部分跟踪西米里安人南下,到达小亚细亚和伊朗高原西北部。公元前7世纪斯基泰人曾对高加索、小亚细亚、亚美尼亚、米底以及亚述帝国大举入侵,威胁西亚近七十年,其骑兵驰骋于卡帕多细亚到米底、高加索到叙利亚之间,寻找掠夺物。约公元前630年斯基泰人的版图从波斯边境经库班一直伸延到整个南俄草原。斯基泰王帕尔塔图亚和马底耶斯父子还统治过乌拉尔图。斯基泰人凭借强盛的武力控制了从高加索一直延伸到中亚的草原丝绸之路。然而因为游牧经济的脆弱性导致斯基泰人其实一直无能成功构建起一个大一统的帝国,而始终是以松散的部落联盟形式存在,而部落之间的纠纷冲突又使草原丝绸之路时断时续飘忽不定。直到亚欧大陆出现幅员辽阔的统一帝国后丝绸之路才有可能走向正规化、常态化。
第一个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做出重大贡献的大帝国是阿契美尼德波斯帝国(前550~前330),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帝国。在大流士一世时代(前522~前486)帝国领土东至印度河,北到中亚,西到爱琴海以及北非的埃及。波斯帝国修筑了四通八达的商道并建立了完备的驿站制度——从爱琴海东岸的以弗所到国都苏撒之间建立了举世闻名的波斯御道,每隔25公里设置驿站,全长2000多公里,大流士可以在国都吃到从爱琴海捕捞的鲜鱼。在帝国东部沿着古老的美索不达米亚—米底之路,进而经巴克特里亚抵达印度构成了一条交通干线。此时从东地中海到兴都库什山的丝绸之路西段已初具雏形。公元前336年马其顿王国发生了一场宫廷政变——国王腓力二世在女儿的婚宴上遇刺身亡,王子亚历山大迅速镇压了政变,随即又平定了希腊各城邦的反马其顿运动。两年后亚历山大指挥马其顿军团向东进入亚洲,先后征服小亚细亚、叙利亚,然后南下埃及,又向东进入两河流域,彻底灭亡了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亚历山大的兵锋一直向东抵达锡尔河、阿姆河、印度河一线。亚历山大帝国比波斯帝国还大上一圈:从地中海到印度河,从黑海、里海、咸海到阿拉伯海、波斯湾、红海几乎全被马其顿囊括在铁蹄之下。虽然亚历山大英年早逝后帝国迅速被几个部将瓜分,但由亚历山大帝国解体形成的希腊马其顿王国、叙利亚塞琉古王国、埃及托勒密王国都延续了兴起于爱琴海的希腊文明,由此中西亚地区进入了长达三百多年的希腊化时代,原本斯基泰等游牧民族聚居的地区迅速城市化,丝绸之路西端已完全连成一片。在亚历山大死后一百多年东方的秦国统一了华夏,尽管秦王朝二世而亡,但其所奠定的大一统政体被新生的汉帝国继承。汉武帝继位后汉帝国对周边的辐射力逐渐加强,此时丝绸之路的完全贯通就差帕米尔高原到河西走廊这一段了。
公元前138年在距离当时的汉帝国都城长安西北120公里处的甘泉宫内一个即将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使团整装待发——28岁的张骞从16岁的汉武帝刘彻手中接过象征大汉帝国威严的汉使符节,随即踏上了出使西域的漫漫征途。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为联合西域的大月氏国夹击匈奴。这是一段危险的历程:一方面之前从未有人到过如此遥远的地方,一路上不知有多少艰难险阻在等着使团;另一方面此行还必须穿越匈奴的领土,也许使团还没找到月氏部族就会被匈奴人杀死。被艰险吓倒的人应该不少,这时28岁的郎官张骞自告奋勇应募出征。就这样张骞带着一百多名下属从陇西离开汉境,穿越河西走廊一步步踏上未知的旅程。那时没有手机,也没有卫星定位,从他离开陇西那天起他和汉朝政府之间就失去了联系,今后的一切都要靠他自行处理解决。果然张骞使团毫不意外地与匈奴人遭遇了。一百多人的使团自然无法和匈奴大军抗衡,他们毫无悬念地成为匈奴的俘虏。对于汉朝使节越过匈奴国土去出使月氏是去干什么的这件事匈奴单于即使用脚趾头也能想明白,于是他说道:“月氏在我北面,汉朝怎能派使节越过我的国土前去呢?我要是派使节去南越,你们汉朝能同意吗?”(单于所说的方位是错的,月氏在匈奴的西偏南,而不是北方)。尽管单于对汉朝这次出使行动极其愤怒,但对张骞本人却倒有几分敬佩之意。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 而匈奴又是一个崇拜强者的民族,面对敢于孤身犯险的张骞其实匈奴方面多少是有些敬佩的。正因为如此张骞不仅没被杀,反而在单于的亲自撮合下娶了匈奴女子,生了孩子。匈奴人面对这个长期生活在自己中间的汉人渐渐放松了警惕,他们所不知道的是张骞从没忘记过自己的使命,滞留匈奴期间他更是近距离观察获得了许多关于匈奴的第一手情报。终于有一天张骞忽然带着自己的部下堂邑父脱离了匈奴人的监管。张骞辗转来到大宛国——大宛位于中亚费尔干纳盆地,也就是说张骞此行是从今天的内蒙古一直走到了乌兹别克斯坦。在张骞之前的大约两百年前亚历山大大帝也曾东征至此并在这里建立了一座“绝域亚历山大里亚城”,东西方两位伟大的探险者的足迹在此交汇。遗憾的是亚历山大死后其帝国迅速解体——从马其顿到大宛之间的万里疆域上出现了一系列的希腊化国家。如果张骞的西域之行提前三十多年就会遇到大宛的希腊统治者。然而此时北方的塞种人入侵,希腊化王国被颠覆,因此西域地区尽管是华夏文明和希腊文明交汇之地,但就因为这三十年的时间差东西方两大伟大文明失去了直接接触的历史时机,然而历史不容假设——两大文明的失之交臂就此成为人类历史的缺憾之美。
张骞到大宛后向大宛国王说明了自己出使月氏的使命和沿途种种遭遇,希望大宛能派人相送并表示今后如能返回汉朝,一定奏明汉皇,送他很多财物,重重酬谢。大宛王本来早就风闻东方汉朝的富庶,很想与汉朝通使往来,但苦于匈奴的中梗阻碍,未能实现。汉使的意外到来使他非常高兴,张骞的一席话更使他动心,于是满口答应了张骞的要求,热情款待后派了向导和译员将张骞等人送到康居(今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境内),康居王又遣人将他们送至大月氏(月氏被匈奴击败后西迁的月氏部族被称为大月氏,留在祁连山一带归顺了匈奴统治的称之为小月氏)。不料这时的大月氏人由于新的国土十分肥沃,物产串富,况且由于距匈奴和乌孙很远,外敌寇扰的危险已大大减少,改变了态度。当张骞向他们提出建议时他们已无意向匈奴复仇了。加之他们又以为汉朝离月氏太远,如果联合攻击匈奴,遇到危险恐难以相助。张骞等人在月氏逗留了一年多,但始终未能说服月氏人与汉朝联盟夹击匈奴。在此期间张骞曾越过妫水南下,抵达大夏的蓝氏城(今阿富汗的汗瓦齐拉巴德)。元朔元年(前128年)张骞动身返国。在回程路上张骞没按原路返回,而是向南穿越羌人聚居区,试图以此避开匈奴人的拦截。问题是在那个年代张骞根本无法掌握最新的国际动态,于是当他穿越羌人聚居区时才得知:原来此时羌人也已归附匈奴。就这样张骞被交给了匈奴人,不过不幸之中也有大幸:在匈奴营地他重新见到了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一年多后匈奴单于去世,随即匈奴国内爆发了争夺单于之位的内战,张骞和堂邑父抓住这个机会逃回了汉朝,这次张骞带上了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公元前126年张骞终于返回长安,此时距离他出发已过去13年。一百多人的使团只剩下张骞和堂邑父两人,当然又多出了张骞的妻子和孩子。也许正是在妻子和孩子的陪伴下张骞的软禁囚徒生活不再孤单,可当张骞回到汉朝后他们作为在背后默默支持这位英雄的人物被正史所遗忘,一年后张骞的匈奴妻子患病去世。
从出使的最初目的来看:张骞并没能完成和大月氏结盟的目的,所以单纯只就这次出使的目的而言是一次失败的行动。然而从这次行动对后世历史的影响来看:这是一次伟大的出使,因为张骞把一个名词带到了汉武帝面前——这个词叫天下。中华民族很早就形成了大一统的天下观,正是在这一天下观的指引下大秦帝国一统华夏——就当时而言秦始皇嬴政足以自豪地以为自己统一的是整个天下——南方的百越俯首称臣;北方的匈奴也被彻底击败;至于西方的情况那时的中国人还知之甚少。张骞这次出使让汉武帝知道了:在汉帝国的西面还有辽阔的世界,自己作为受命于天的天子必须将这一辽阔世界纳入以自己为核心的天下体系。不仅汉武帝这样想,张骞也是这么向他建议的:他向汉武帝提供了关于西域的第一手资料并力劝汉武帝开拓西域——联合乌孙、大宛、安息等国共同对付匈奴。如果说这还仅仅只是针对匈奴的外交战略,那么接下来张骞的建议就真的是放眼天下了:他建议汉武帝同时开拓西南,打通前往印度的通道,全面打开西方的大门。从长安到费尔干纳,到药杀水,到咸海,到印度,甚至一直远到波斯和罗马“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五年后汉军发起河西之战,从匈奴手中夺取河西走廊,西域的大门至此彻底对汉朝开放。张骞带着三百多名随员和数量巨大的财物再次出使西域,这次再也没匈奴人能抓捕他了。此行的目的一是招与匈奴有矛盾的乌孙东归故地,以断匈奴右臂;二是宣扬国威,劝说西域诸国与汉联合,使之成为汉王朝之外臣。张骞到达乌孙时恰逢乌孙内乱,没有达到劝说乌孙东归的目的。不过张骞的副使则分别访问了中亚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国,扩大了西汉王朝的政治影响,增强了相互间的了解。张骞一行偕乌孙使者数十人于元鼎二年(前115年)返抵长安。张骞因两次出使西域之功被封为博望侯,此后博望侯就几乎成为出使西域的汉使的固定爵位,一时间博望侯之名响彻西域大地。自此之后无数使节、士兵、商旅、僧侣沿着张骞当年开拓的道路东来西往:西域的苜蓿、石榴、葡萄、香菜、大蒜等物品通过这条道路进入中原,而中原的丝绸、茶叶、火药、造纸术、印刷术也通过这条道路传播到西方,这些物品的传播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世界历史。与物品传播相伴随的是军事行动和思想的传播:这条路见证了“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时代豪音;这条路见证了法显、玄奘历经千难万险的求法历程;这条路见证了盛唐的边塞诗歌。尽管这条路起源于汉帝国的国防外交政策,然而直到汉帝国与匈奴以及作为丝绸之路贸易最大客户的罗马帝国都崩溃之后这条路依然活跃着。
说起丝绸之路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从中国古代的长安通往中西亚地区乃至欧洲的古道,而我们常常忽略了其实在中国的大西南还有一条丝绸之路,为了和西北地区的丝绸之路区别通常称之为南方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总长有大约2000公里,是中国最古老的国际通道之一。它以成都为起点,经雅安、芦山、西昌、攀枝花到云南的昭通、曲靖、大理、保山、腾冲,从德宏出境;进入缅甸、泰国,最后到达印度和中东。我国的四川地区在古代称之为蜀地,蜀地是丝绸的重要产地之一。西汉扬雄《蜀都赋》曾这样描绘蜀地丝绸之精美:“贝锦斐成,濯色江波。黄润比筒,籯金所过”。春秋战国时代的古蜀国曾一度号称蚕丛之国,这里的桑蚕丝绸业起源最早,是中国丝绸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事实上蜀地和印度等地的贸易交流可能远远早于有明确文字记载的历史——古梵文文献中印度教大神都喜欢穿中国丝绸,湿婆神尤其喜欢黄色蚕茧的丝织品。这种黄色的丝织品应该就是扬雄所说的“黄润细布”。而印度人自己推测湿婆神出现的年代大致相当于我国商代。到了张骞出使大月氏时曾在相当于今天阿富汗喀布尔一带见到蜀地的丝绸,在询问当地人后得知此物系从南方的身毒国(秦汉时期对古印度的称呼)传来,张骞据此推测:在中国的大西南有一条从蜀地通往身毒的道路。事实上早在张骞通使西域开辟北方丝绸之路前西南先民们就已打通了一条从四川成都至云南滇东一带的“五尺道”——秦始皇嬴政统一中国后派遣将军常頞率军筑路而成:“五尺道”从四川出发往东南行,经僰道(宜宾)、南广(盐津)、朱提(昭通)、夜郎西北(威宁一带)、味县(曲靖),至滇池(昆明),继续向西至叶榆(大理)。道虽只宽五尺,但却和贯通全国各地的大秦直道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草原丝绸之路、西北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都是沟通东西方的古代交通大动脉,而与之相对的还有一条海上交通线——海上丝绸之路:战国时代楚威王杀死了越王无疆,到楚怀王时代越国已彻底陷入内乱之中无法自拔,早已不复勾践时代的霸主的形象。楚怀王乘机攻灭越国,设郡江东。随着越国的覆灭,楚国疆域由长江中游的两湖、安徽、江西等地拓境至江东地区,获得了长江出海口。楚国利用这一地缘优势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与西亚、南亚的一些国家进行经济交流,这从侧面印证了“世界第一大国”之说。楚王为了便于商贸,楚国特地为商队铸造了用于免税的金节,只要出示金节,一律免征关税。节用青铜铸成,上有铭文曰:“得其金节则勿征”,“不得金节则征”。从享受国家免税的优待看,楚国已牢牢把商业控制在官府手中了。这是中国历史是最早利用海上丝绸之路同中西亚国家交往的记载。近年来的考古发现表明了一种迹象: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可能比有明确文字记载的时间更早——现代海洋漂流学说已经证明:用一个比较大的木筏装上足够的食品和淡水可以漂流一年以上,漂流的地区可以由中国东南沿海一直到达南美、北美。澳大利亚、非洲以及整个太平洋各群岛。菲律宾、北婆罗洲、夏威夷、新西兰、厄瓜多尔......世界各地陆陆续续有十三个地区发现了源自中国的有段石錛。部分史学家根据考古研究推测:先秦时期的岭南先民已经穿梭于南中国海乃至南太平洋沿岸及其岛屿,其文化间接影响到印度洋沿岸及其岛屿。也有学者推测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在胶东半岛也开辟了一条直通辽东半岛、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直至东南亚的黄金通道。
公元前219年已成功灭亡六国从而一统中原的秦始皇嬴政派屠睢率领五十多万大军分五路南下攻击闽浙与岭南,出兵当年就攻下闽浙随即在此地设置了闽中郡,攻岭南遭到两广军袭击而大败。这次挫败并未阻止秦始皇将岭南纳入版图的决心,于是公元前214年秦军在任嚣和赵佗的率领下攻击岭南,这次秦军成功占据了岭南,随即再次设置南海郡,修筑番禺城(今广州城),此后广州就一直是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秦朝二世而亡,随即又经历了楚汉相争,赵佗趁中原战乱之机向南岭各关口的军队传达了据险防守的指令并借机杀了秦朝安置在南海郡的官吏们,换上自己的亲信。公元前204年赵佗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在岭南建立南越国,号称“南越武王”。1974年底在今广州中山四路发现了南越国宫署遗址,在宫署遗址之下又发现了秦代造船遗址,从出土文物判断:这是秦始皇统一岭南时“一军处番禺之都”的造船工厂遗址。1983年在广州象岗发现的西汉南越文帝的墓葬品中可以看到产自非洲的大象牙、洪海沿岸的乳香、波斯风格的圆形银盒、创始于两河流域的金花泡饰以及燃烧东南亚龙脑香的熏炉,由此可见秦汉时期的广州已是国际贸易的重要港口。汉武帝之后西汉的商人经常出海贸易,中国典籍中关于海上丝绸之路明确的文字记载日益清晰起来:西汉中晚期和东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真正形成并开始发展。西汉时期南方的南越国与印度半岛之间海路已经开通。公元前112年夏季汉武帝刘彻出兵10万发动对南越国的战争,并于公元前112年冬季灭亡南越国。汉武帝灭南越国后凭借海路拓宽了海贸规模,这时“海上丝绸之路”兴起。《汉书·地理志》记载其航线为:从徐闻(今广东徐闻县境内)、合浦(今广西合浦县境内)出发,经南海进入马来半岛、暹罗湾、孟加拉湾,到达印度半岛南部的黄支国和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
在此后的两千余年间广州一直是中国南方海外贸易的重要港口:魏晋南北朝时期广州已和阿拉伯地区展开贸易,这点我们可以从阿拉伯史学家撰写的《编年史》中得到证明,同时在广州也出土了波斯萨珊王朝的银币,这也间接证明当时中国同中东地区是存在贸易往来的。到了唐代地理学家贾耽在《新唐书·地理志》中描述了当时全长1.4万公里的广州通海夷道:商船从广州起航,向南行驶至珠江口的屯门港,然后折向西南方向经海南岛东北角附近的七洲洋到达如今越南东南部海面,再从这里越过马来半岛进入印度洋,最终抵达当时阿拉伯帝国的都城巴格达。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张九龄主持修筑了梅关古道上的大庾岭驿道,此后前来中国贸易的外商可以从广州经由陆路更为便捷地直抵长安、洛阳。除了由广州通往印度洋的南方海上丝绸之路外另一条东北海上丝绸之路也在唐代进入到繁盛局面:中国丝绸进入东北亚可追溯到中国历史上汉魏时期(公元前202年——公元265年)——在《三国志?魏志?夫余传》中清晰记载了位于东北地区的夫余国与中原存在商业贸易,在如今的龙潭山和东团山之间均出土了大量汉代五铢钱、汉代白铜镜残片以及印有王莽货泉花纹的陶片。到了唐代东北地区已形成一条陆路丝绸之路和一条海上丝绸之路:陆路从上京忽汗城西渡辽河至营州而入幽州境,然后一路西行至长安;海路从上京忽汗城取道辽东半岛,渡渤海而入青州境之登州。这条道路使唐朝得以沟通东北地区的渤海国、朝鲜半岛的新罗、孤悬海外的日本,最远甚至与位于今天俄罗斯勘察加半岛的流鬼国取得了联系。宋朝由于在军事上的弱势地位失去了西北陆上丝绸之路,因此更注重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宋代的对外贸易主要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来完成的。此时中国人早已在汉代丝绸之路的基础上进一步向西越过印度洋到达了东非海岸。宋人笔下已记载有今天的索马里、桑给巴尔、埃及、摩洛哥等地,宋朝海商至少已掌握了4条中国到非洲的航线。1898年德国考古学家在非洲索马里的摩加迪沙挖掘到一些古铜钱,从钱币上的文字来看:这些古钱出自中国宋朝。事实上这已不是第一次在非洲发现宋钱了:1888年英国人在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发现宋钱。进入20世纪后类似的发现进一步增加:1916年马菲亚岛出土3枚宋钱;1945年桑给巴尔一次性挖掘出176枚古钱币——其中北宋钱币108枚,南宋56枚;坦桑尼亚的基尔瓦港口与肯尼亚境内的哥迪遗址也先后发现“熙宁通宝”、“政和通宝”、“庆元通宝”等宋朝铜钱。其实宋钱并不是只出现在非洲,在今天的新加坡、爪哇、波斯湾、印度、越南、日本、朝鲜半岛等地以及中国境内的辽、金、西夏统治区都曾出土过宋钱,可以说宋钱就是那个年代的国际通用货币。
事实上丝绸之路并非只是一条单纯用于丝绸交易的商路,同时也肩负着政治军事和文化传播的职能,即使是在贸易方面同样不是单纯交易丝绸,因此有时丝绸之路也会被称为瓷器之路、茶叶之路,直到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他的名著《中国》一书中首次将联系古代东西方之间的陆路通道称为丝绸之路,此后德国汉学家赫尔曼进一步将丝绸之路的外延扩大并提出“草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概念,最终他们二人的观念被包括中国学者在内的国际学术界普遍接受,于是丝绸之路的名字就此确定下来。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李希霍芬的学生斯文·赫定就曾有过如下规划:修建一条从中国境内出发沿丝绸之路抵达中西亚地区的公路,对此他设想人们可以驾驶汽车从上海出发,沿着丝绸之路到喀什,然后经过整个中西地区到达亚欧交界地区的伊斯坦布尔,如果可能再详细一直延伸到欧洲大西洋海岸边,沿途人们可以欣赏风景各异的草原、戈壁、荒漠、绿洲等自然景观,也可以领略楼兰、撒马尔罕、布哈拉、伊斯坦布尔等古城的气息,不同的种族和民族进行着各种商品和文化的交流。他的这一设想引起了当时国民政府的兴趣并根据他这一设想在丝绸之路古道的基础上修筑了兰新公路。没过多久抗战全面爆发,兰新公路成为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一条重要的物资运输生命线,然而打造从中国通往中西地区交通网的设想也被战争打断。事实证明积贫积弱的旧中国无法支撑起如此宏大的设想,然而今日今日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这一设想正日益变成现实。
在丝绸之路开通之前,隔着巨大的帕米尔高原和喜马拉雅山,东西方的两大文明从未深入的了解过彼此。那时,声色犬马如日中天的罗马帝国一直沉浸在雕刻洗澡上剧院的传统爱好中,直到有一天,来自东方的绚丽丝绸出现在罗马城,瞬间便亮瞎了罗马人的双眼,彻底打乱了罗马人露膀粗布披风衫的审美观,加上著名模特儿凯撒大帝和埃及艳后的几次丝绸服装秀,从此西方人对于丝绸的喜爱就再也无法割舍了,
丝绸之路,这条横跨亚欧大陆,穿越大漠戈壁,翻越崇山峻岭,经历无数坎坷开辟出来的长达7000公里的道路,曾经是世界上最艰难也最繁忙的商路,甚至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当然这条道路的开通并非一帆风顺。
这一切都要从一条走廊说起,河西走廊,夹在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之间。狭长且只直,形如走廊,因为在黄河的西边儿所以被称为河西走廊,在河西走廊的冲击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引水灌溉条件好,是河西走廊绿洲的分布地区,祁连山的冰雪融水丰富,灌溉农业发达。是西北地区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经济作物集中产地。早在4000年前,这里就进入了青铜时代。是上古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
西周时,中国分为九州。此地属雍,凉二州,故称雍凉之地。话说秦始皇统一六国,蒙古高原下来的游牧部落。无所顾忌地劫掠安定富庶的农耕国家。秦末汉初之时,趁着中原形势混乱之际,匈奴杰出的军事统帅冒顿单于杀父自立,驱逐东胡、月氏等邻族,一统大漠,建立起强大的匈奴王朝,成为汉朝最强悍的敌人。汉高祖刘邦第一次抗击匈奴,就差点被灭了,以至于嫁女和亲,才得以稳定局面,并屈辱的延续了五代皇帝,
公元前141年,年仅16岁的汉武帝登基,这位智商奇高记忆力惊人的少年皇帝,不久便发现西域有很多国家非常富有,对大天朝的丝绸非常感兴趣。如果占据河西,不仅能稳定大后方,而且可以打通与西域的贸易通道。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决定赶走盘踞北方的匈奴,打通河西走廊及祁连山,于是派骠骑将军霍去病出陇,闪击匈奴,正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个中国史上最年轻的战神霍去病,17岁亲征,帅800铁骑深入敌营数百里,大破匈奴勇冠全军,经过无数次征战,不仅赶走了匈奴,稳定了江山,也最终把整个河西纳入西汉版图,并增设了河西四郡,就是今天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
汉武帝招募了大量身份卑微的商人,利用政府配给的货物快递到西域各国,从名不见经传的街头商贩一跃成为世人瞩目的商业巨贾,这些人的成功案例迅速吸引了更多的人从事丝路上的贸易活动,而中原与西域之间的物质交流,也给汉朝带来了巨大的关税收入。
陕西猛男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各国,不仅完成了探索商路的历史重任,而且随手把中国名片儿一路纷发给了毗邻而居的欧亚各国。公元前30年,罗马人征服埃及打开了非洲大门,通过丝路的交流与贸易,在亚非欧三大洲得到迅速发展。无数新奇的商品,技术和思想迅速在三大洲各国传播,东西方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
同时,徽商、晋、回、江浙人纷纷响应号召来到河西走廊。茶叶和丝绸从这里穿过新疆穿越俄国,中东直达地中海,药材、皮革、香料、珠宝都要经过河西走廊转卖兑换最后又进入长安。各国商旅纵横,经济发达。盛极一时的河西走廊成了名副其实的经贸交流中心,繁荣程度仅次于长安和苏杭,也成为距离长安最近的副金融中心,最大的外贸交易中心。
从一世纪起罗马人狂热地迷恋从帕提亚人手中转手取得的中国丝绸。少女们常常身着半透明的丝衣在大路上炫耀。由于对丝绸的狂热追求,罗马市场的丝绸价格更是达到了每磅12两黄金的天价,公元166年罗马使节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并在中国建立了大使馆。
到了唐朝,新的商路支线被不断开辟。
各种商贸活动,直接激发了唐朝人的消费欲望
。从艺人、歌伎、家畜、野兽到皮毛、植物、香料、颜料,从金银珠宝、矿石金属到器具牙脚、武器书籍,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商品,几乎应有尽有。极大影响着大唐的白富美和高富帅的消费理念。国力强盛,安定团结的大唐盛世造就了风华绝代,风流倜傥,风姿绰约的时尚界
,连后来的美国人都说:当时追求各种各样的外国奢侈品和奇珍异宝的风气,从宫廷迅速传播开来从而广泛的流行于一般的城市居民阶层中。原来中国的移动钱包形象,打那时候起就就深受各国人民的欢迎。
中国大量先进的技术,通过各种方式传播到其他国家。并接纳了相当数量的各国留学生。让他们学习中国文化,树立大唐威仪,在唐朝佛教和基督教也迎来了在中国广泛传播的机会。
谈到丝绸之路(英文称之为The silk road),大多数人会联想到富有神秘色彩的西域瀚海,落日余晖下步履维艰的商队和大漠深处悠扬动人的驼铃声。早在2000多年前,勤劳勇敢的先民们就开始探索连接东西方文明的通道。经过数代人长期不懈的努力,他们终于开辟出了数条连接亚欧非三大洲的海陆通道。
其实,尽管“丝绸之路”是存在了上千年的古老而又漫长的商路,但这个术语名称却并不是随着商路的开辟而产生的。直到19世纪70年代,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德·冯·里希特霍芬(Fedinand von Richthofen,1833—1905年)在其出版的著作《中国,亲身旅行的成果和以之为根据的研究》中,才首次把中国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经西域将中国与洗牙阿姆河—锡尔河地区以及印度连接起来的丝绸贸易道路称之为“丝绸之路”。里希特霍芬的这一命名得到了东西方学界的认同,自此“丝绸之路”这一专有术语名称才得以流传开来。
费迪南德·冯·里希特霍芬的签名照
自公元前二世纪以来的千余年间,以丝绸为代表的中国中原商品主要经那条横贯亚欧大陆的陆上交通线西传。这条交通线便是指的东起中国黄河流域、关中平原、穿越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翻越葱岭(即现今的帕米尔高原),经中亚的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再转向里海南侧的波斯高原,过两河流域、抵达波斯湾、地中海东岸,最终经地中海沿岸传入欧洲罗马等地。在此之后,丝绸之路的的含义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1913年,法国汉学家爱德华·沙畹(Edouard Chavannes,1865—1918年)在其著作《西突厥史料》一书中首次提出“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而时至1967年,日本著名学者三杉隆敏在其著作《探索海上丝绸之路》中,正是使用了“海上丝绸之路”这一术语名称。
爱德华·沙畹
而海上丝绸之路又被一些学者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贸易商品的种类,冠上了“瓷器之路”、“茶叶之路”和“香料之路”的称呼。这是因为中国唐朝以前,从中原出口的商品多以丝绸为主。到了宋元时期,瓷器日渐受到亚非欧其他地区国家的青睐,成为了继丝绸之后的又一热销商品。到了明末,茶叶传入欧洲后,逐渐成为了中国最大宗的出口商品。
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是汉武帝派出张骞出使西域,为了沟通联合西域各国,一方面是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另一方面是联合西域各国与匈奴抗衡,寻找有盟友。起始于中国古代长安,以罗马为终点,长约六千多公里。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科技交流,传播知识与思想,中国将茶叶丝绸传播到西域,西域的产品又传播到内地,加强了中西部的融合,为西汉的强盛繁荣奠定了基础,加强了西汉的外交,使之成为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成为世界的霸主
丝绸之路分为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古代与国外进修贸易往来的海上路线。它是在秦汉时期形成的,最繁华的时期是唐朝,它是从今天的广州、杭州、泉州等沿海城市出发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而陆路丝绸之路最早形成于西汉时期,也就是我们历史课上学到的,张骞出使西域,他从长安也就是今天的西安,早期丝绸之路的起点设置在今天西安城西,现在去看还丝绸之路群雕依然保存完好。国家前年也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复兴带的政策,促进中外友好关系与贸易往来。
张骞带着人马骑着骆驼从西安,经过了甘肃、新疆(新疆是丝绸之路的核心腹地),走到嘉峪关外,去到了中亚、阿富汗、西亚(阿富汗、叙利亚),最后以罗马为终点,并对接上了地中海各国,形成了一个早期比较原始的整体的陆上的贸易通道。丝绸之路的实质就是为了开启中国茶叶、生丝等物资与国外物资交换以及关系往来的,也是早期外交行为的表现形式,进行商贾易货,传教,学术考察等活动。张骞走过的丝绸之路向北到达今天的蒙古,向西到过天山。
到了东汉时期出现了大一统,经济得到了发展,也包括丝路贸易往来的频繁。而东汉时期也出现了一件标志性物件,也就是现在甘肃博物馆的馆藏品“马踏飞燕”。这件青铜器是由一只小巧的朱雀托起一匹高头大马,向天而笑,只见这匹马一只腿踏在朱雀上,做出飞奔状,马腿与朱雀巧妙的构成三角形,而三角形在力学角度上是最稳固的关系,这也预示着这个时期的政治关系,经济和民生都很稳固,另外会飞的马就是天马,而天马象征的是皇权的至高。这时外贸往来也引进了很多国外的水果在国内进行培育种植,大家是不是很好奇张骞在这么漫长的路途都能吃到什么水果?
刚才给大家做了丝绸之路的行程规划,张骞这位外交兼美食家,给我们带来了我们夏天最解暑的西瓜。这种瓜果是从西域引力在国内培植的,所以被称之为西瓜。西瓜最早是在埃及被发现的,当地气候炎热,也许当地人发现西瓜富含水分,中国也有阴阳互生的说法,也就是说极阳之地必产极阴之物。就像朱砂产在湘西,朱砂极阳之物而湘西则是之阴之地,去到湘西随处可见满地的“曼珠沙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彼岸花,这种花传说只生长在通往黄泉的路上。
张骞还给我们带回了了一种特别美好的水果,这就是葡萄。说到葡萄肯定就会想到的是新疆葡萄干,全国各地都产葡萄,不过新疆是我们丝绸之路的核心腹地,另外这里的气候和环境造就了甜度更高的葡萄。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当地气温特别高,而葡萄产量又大,不能长期存放,但是也还没有制冷技术,于是聪明的人就将葡萄晒成了葡萄干,葡萄干可以长期存放,并可以销售到各地。
核桃很多人都吃过,,它又坚硬的外壳,核桃的果仁像极了人的大脑。现在也有吃核桃补脑一说,包括还有一档节目“最强大脑”,挑战成功送“6个核桃”。现在核桃产地就在陕西一带,特别是陕西商洛这个地方产的核桃可以称之为山核桃,个头不大,皮薄,肉质饱满富含油脂,核桃一时间成为了陕西关中一带的土特产。
还有一种很特别的水果,别说张骞在西汉时代中国还没有了,哪怕是在现在很多地方的人都不一定吃过。这种水果叶子一整片分四指,一年四季也看不到开花,到了坐果的时候,冷不丁的就从树上长出了果实。这种果实小的时候也是青色的,掰下一个你会发现树立马渗出白色的浆液。这种果实会满满长大,快到成熟的时候局部开始从青色变成浅红色,在从红色变成红褐色,并散发出阵阵香味。这就是无花果,无花果并不是没有花,而是这种水果的花是内生花被果实包在了里面。无花果成熟的时候可以直接当水果吃,也可以用来炖汤。
丝路上除了有这几种水果之外,你还知道有哪些吗?丝路同时还汇集了大量的美食,下次在分享了。想了解更多的朋友们加关注!
长安—天山廊道,张骞出使大月氏时开辟,第一条有官方记载的中原地区与西域联通的道路,受到司马迁的高度评价,称为“凿空之旅”。
丝绸之路准确的来说分为三条路。
一、汉唐西北丝绸之路。早在先秦时期,内地便与西域地区有了物资交流。考古工作者曾在阿尔泰山北麓5世纪的巴泽雷克古墓群中,发现了中国丝绸。西北丝绸之路正式被官方开通,始于汉代的张骞通西域。张骞于建元三年(前138年)和元狩四年(前119年)两次出使西域,分遣副使访问了中亚、南亚及西亚各国。以后各国使者和商人循此通道出入于中国,形成了一天横跨亚欧大陆东西陆上的交通大通道。我国古代的冶铁技术、铁器、井渠法传入西域,西方的玻璃、琉璃、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瓜等植物传入中国,印度的艺术、佛教、音乐、舞蹈等也传入中国,丝绸之路一片繁荣。总的来看,汉唐西北丝绸之路分为天山南道和天山北道。
二、南方海上丝绸之路。南方海上丝绸之路始于春秋末期。在汉代中国丝绸就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东南亚和南亚。早期由于航海技术不发达,故大多只能沿海航线。宋代的海上丝绸之路更加发达,已经由朝贡贸易转为市舶贸易。
三、南方路上丝绸之路。在历史上还有一条从西南地区到东南亚、南亚地区与西方相连接的南方路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见证了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创新,承载了中国人民与世界交流的智慧与情感,更成为广大文艺工作者的重要创作源泉。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深入人心,作为中华文明跨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丝路文化被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和更重要的地位。从历史来看,丝绸之路存在时间长达2000年,涉及陆路与海路,可谓地球上路线最长、地理最复杂的交通路线网。而“丝绸之路”所承载的意义,则远远超越“路”的地理范畴和“丝绸”的物质范畴,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是丝路为我们带来的精神财富与文化启迪。
2000多年前,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人民,探索出多条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贸易和人文交流通路,后人将其统称为“丝绸之路”。千百年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薪火相传,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是东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是世界各国共有的历史文化遗产。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既不是中国人兴建的,也不是中国人推行的,而是境外对中国的丝绸有需要,才形成了丝绸之路。所以查中国的古籍,找不到“丝绸之路”这个词。1860年前后,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到中亚考察,提出“丝绸之路”概念。他结合考察情况,又对照中国历史,提出约在公元前二世纪,存在着这样一条“丝绸之路”。德国人胡特森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撰写成专著《丝路》。从此,“丝绸之路”这一称谓得到世界的认可。经过一代代中国人传承至今。到2013年,习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
“一带一路”新丝路倡议继承了古丝绸之路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精神,因此和古丝路具有相似之处;另一方面,由于“一带一路”政策出现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是迫切的现实需求,被赋予了新的时代特质,因此超越了传统丝绸之路的内涵。
经常听到“一带一路”,从去年五月开始,它的热度就没下去过,可常常见到它的你,明白它究竟是啥吗?
“一带”指丝绸之路经济带,“一路”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图中的两条线是祖国大大在2013年画下的,目的呢,是号召“线”周围的国家一起来赚大钱~
至于“一带一路”为啥这样画?
当然不是瞎涂鸦的~这两条线可是脱胎于两条古代贸易路线: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在自然条件恶劣的喀喇昆仑山区依旧奔忙的昆仑驼帮。摄影/郝沛
你知道陆上丝绸之路分几条吗?
据我那教历史的体育老师说啊,陆上丝路分三条~
路线参考自《中国国家地理》
西南丝绸之路第一条是西南边通往东南亚&南亚的西南丝绸之路;
第二条是传统丝绸之路,因过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和中亚的若干沙漠,又叫沙漠丝绸之路,也是最为大众所知的一条;
第三条是北方的草原丝绸之路。
有趣的是,西南丝绸之路比,张骞带火的传统丝绸之路,还要早出现个500年以上!
摄影/王金
上里古镇,位于雅安雨城区北部,初名罗绳,曾为青衣羌人的领地、古严道的辖区,又是古西南丝绸之路进入雅安的重要关隘和驿站,唐蕃古道上的重要边茶关隘和茶马司所在地。
大致可分三条:从长安、成都经昆明到越南河内、从成都经八莫到缅甸仰光、从成都经八莫到印度达卡。
传统丝绸之路而传统丝绸之路也不是一条笔直的东西线,是由若干条东西相连、南北交错的交通网,分东、中、西三段,每段又分北、中、南三条线~
西段显而易见,为西域之外向西、南线,信息不多,暂且不表~中段为西域,随绿洲、沙漠的变化而时有变迁,北、中、南三线多分岔。
高昌故城被称为西域之门户,曾经胡商云集,驰驿不绝,几乎见证了丝绸之路的全部历史。摄影/王金
此图摄于20 世纪80 年代。摄影/茹遂初
塔克拉玛干被形容为死亡之海、生命禁区,丝绸之路只能小心翼翼地自其边缘经过。
摄影/李学亮
塔里木盆地四周为群山、高原所环绕,山上冰雪融化后,形成条条河流,冲向盆地,在盆地的北缘汇集成塔里木河。这是中国最长的内陆河,是孕育西域文明的母亲河,也是保障丝绸之路畅通的生命河。
摄影/薛彦保
慕士塔格山海拔7509 米,它与公格尔峰、公格尔九别峰并称“昆仑三雄”。它一方面是帕米尔的标志和象征,另一方面也是地理和历史的分水岭:冰川从它脚下发育,分别注入盖孜河水系和塔什库尔干河水系,而冰川与河流切割出的河谷则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这里是中亚古代交通的十字路口。
东段为中国本土地带,从长安到武威、张掖,再沿河西走廊到敦煌附近的阳关、玉门关,这是东段的基本路线。
摄影/王金
为抗击匈奴、经营西域,汉代在河西走廊“列四郡,据两关”, 两关即阳关、玉门关。两关皆在敦煌郡以西,是河西走廊的终点,出关即为西域。昔日象征边陲的关城早已荡然无存,一座汉代烽燧寂寞地耸立在墩墩山上。
玉门关 摄影/王金
但东段因战乱等因素阻隔,往往会有”备线“出现,河南道就是其中代表,由南北朝的吐谷浑政权开辟,途经吐谷浑河南王辖区,又在黄河以南,故称河南道。
河南道是南北朝时中原与西域的主要商道,当时许多高僧从西域去往中国南方便多经此道。
摄影/吴体刚
万丈盐桥是格尔木至敦煌的一段从达布逊湖上穿过的公路,利用盐湖天然材料--盐渍与卤水浇筑而成,路即是桥,桥亦是路,山色湖光相映,堪称“举世无双”。我们在赞叹父辈的智慧之时,不免遥想在更久远的时候这里还是商贸往来的要塞,丝绸之路就从这里与青海作别。
草原丝绸之路此外,公元前10世纪开始,在北方的亚欧大草原上,还存在一条由游牧民族维持的草原丝绸之路,暂无法用确切位置标注,当年马可·波罗便由此道进的元上都。
摄影/王金
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东北部、阿尔泰山的东南麓的青河县,是亚欧草原丝绸之路新疆地段的“东大门”和“桥头堡”,不过这里没有琼瑶式的爱情,却有神秘的石堆遗址和鹿石、石人。
摄影/赖宇宁
在广袤的亚欧草原上,时常可以见到一些用岩石雕成的人像,它们被统称为“草原石人”,可能与古代某些游牧民族的墓葬有关。图为昭苏草原上的一尊男性石人,本是一位威严健壮的武士,或许是六七世纪时活跃在西域并控制了丝绸之路的突厥人制作的。
现在,《自驾地理》准备与你逐段探讨丝绸之路,这个系列需要你的积极参与~望曾自驾走过丝绸之路的你积极在评论区留言哦~
《自驾地理》,第一个专注自驾旅行文化的媒体服务平台,提供路书定制、住宿推荐、互助救援等服务,希望“在路上,多远都有朋友!”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来源/公号:自驾地理
帝国之家 » 帝国时代4蒙古丝绸之路_蒙古帝国第三次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