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黑客帝国之外
程迟
绿色的代码像瀑布一样倾泻而下,随后是声音,接着是黑暗的小屋,再然后是熟悉的身影……《黑客帝国4·矩阵重启》的开头会让每一位喜爱这部电影的影迷心潮澎湃——即便知道这是“炒冷饭”,即便对二十年后导演能否讲好“矩阵”里的故事存疑,即便基努·里维斯现在的形象像是《黑客帝国1》里Neo他爹,但没关系,这毕竟是那部划时代的“黑客帝国”。
影评人罗杰·伊伯特曾这样评价“黑客帝国”系列:“它是一部有命定的好人与坏人终极决战的超级英雄漫画电影。”熟悉的配方是坏人们打出一千发子弹,但是作为主角的好人们仍然能够逃脱,主角们被打趴下时永远都会有“觉醒时刻”,随后是翻身之战。“黑客帝国系列”的开创性,是它融合了“赛博朋克”、黑色电影、超级英雄漫画,以及来自中国香港的功夫片,在电影奇观并不如现在那样廉价的二十年前,足以掀起巨大的波澜。
在上世纪末,《黑客帝国》的诞生有特殊的意味。一方面是世纪末欣喜和忧虑夹杂的对未来不安的期盼;另一方面则是全球化正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进入下一个阶段。沃卓斯基兄弟(现在是姐妹)或许并不能确切地知道智能手机兴起将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变化,他们的嗅觉确是敏锐的。
但是,曾经能够让该系列引爆舆论场的一切都已经离我们太久远了,这个系列属于、并将永远属于上世纪末的银幕。导演拉娜·沃卓斯基也知道这一点,所以在《矩阵重启》中她用一种自暴自弃的方式完成了一次自杀式的“自我致敬”。
当“增强现实”“元宇宙”被一次又一次提起时,《黑客帝国4·矩阵重启》的出现更像是一个隐喻。当年拍摄电影的沃卓斯基兄弟变成了沃卓斯基姐妹,和电影的主角一样,他们身上充满了反抗性和斗争性。世纪末他们借由“矩阵”的比喻,反抗更为庞大“系统”,只是重启的《黑客帝国4》,却是他们无力反抗的最直接证明,就像借由电影角色之口说出的:“亲爱的华纳兄弟影业,让我们制作续集。”
《黑客帝国4》剧照,影片借由电影角色之口说出:“亲爱的华纳兄弟影业,让我们制作续集。”
电影结束后,我才发现,作家大卫·米切尔也是编剧之一。你可能不熟悉这个名字,但可能对他的作品《云图》有印象——沃卓斯基姐妹曾经把《云图》改编为电影,之后沃卓斯基姐妹还邀请过他担任《超感猎杀》的编剧。
《云图》试图展现出一种近似于佛教的轮回观,万物相连,过去、现在和未来相连,所有人也相连。它和《黑客帝国》故事并不相同,但是却有着相同的内核。《云图》以六位生活在不同时间与地点的人物为中心,用复调式的写法,探讨无论科技如何加持,人类都需要面对的自身的劣根性。
除去《云图》之外,另一本和“黑客帝国系列”相关的、想要推荐给大家的是《莱姆狂想曲》。如果说菲利普·迪克的小说塑造了赛博朋克的血肉,那么莱姆的一系列著作,则是抓住了人工智能的“灵魂”。莱姆的这部作品是未来的说明书,我们的语言、我们和无限进化的人工智能的关系、未来世界可能的形态,都在描述范围内。
我很难想象这部1973年的书会对当下有如此多的映照。在莱姆的世界里,“文明”并非人类的创造,人类是“文明”的工具,就像最后人类发展出自我进化的机器人同样也是进化的产物。在读莱姆的作品时,我时常错觉自己在读一本“创世神话”。名为“泥人”的人工智能公开羞辱人类,引起人类社会的震荡,并且从虚拟世界直接作用于物理世界,躲避过毁灭性的打击——这是不是很“黑客帝国”?
总之,在有了《黑镜》《失控玩家》《西部世界》等等影视作品的当下,我仍然觉得“黑客帝国”作为经典的作用不可替代,它试图在上世纪末唤醒我们,只是这一次,它自己也陷入了模糊的梦境呓语。
推荐书单
《莱姆狂想曲》
[波兰] 斯塔尼斯瓦夫·莱姆 著,老光 译
读客文化 | 河南文艺出版社,2021-12-15
《电影创造美国:美国电影文化史》
[美]罗伯特·斯克拉 著,郭侃俊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9
02
赛博朋克里的黑色未来
阿勃
我们是什么时候吞下蓝药丸的?
今天随处可见的“赛博朋克”,几乎就是“这很潮”的同义词,比如流行过一阵的“赛博朋克成都”“赛博朋克重庆”之类的视觉作品,无非就是几排挂满了霓虹灯在夜色中矗立的高楼,只能说确实部分还原了一些经典赛博朋克影视作品中的部分场景,可大都透露着自信、时髦和喜庆的夜场气息,和“赛博朋克”的要义相去甚远。
“赛博”这个词的本义是“控制”,后来才被广泛地指代“网络”“电子”“技术”。赛博朋克风格科幻作品经常探讨的东西是,在情感记忆乃至生命都能被量化、复制和操纵的某个未来,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引申出其他的话题,比如贫富差距、新形态的极权主义等等。赛博朋克的一大特征是“高科技低生活”的“黑色未来”——顺便,《Future Noir》也是一本讲述《银翼杀手》幕后故事的书。在这样的未来中,人类社会科技发达,但科技往往成为权贵塑造世界、纵情享乐的工具,普通人在现实生活中会受到无数“看不见的手”掣肘,毫无尊严。
《黑客帝国1》剧照,红药丸和蓝药丸的选择成为了经典问题。
不过看开点,我们似乎早就吞下了蓝药丸,步入了后赛博朋克的世界了。你看,赛博朋克作品对于人类未来的批判性预测,在今天充满了既视感。
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无疑就是,在电影技术极其强悍的今日现实,人类却好像拍不好“黑色未来”作品了?《银翼杀手2049》《沙丘》可以说是例外,翻拍自经典赛博朋克小说《副本》(又称《碳变》)的同名剧就是扑街典范,曾经惊艳的原创剧《黑镜》选择了自甘堕落,《菲利普迪克的电子梦》只能算差强人意……《游戏玩家》《失控玩家》?对“控制”的反叛仍然是青少年美好想象的层面,倒是里头的虚拟世界,美好得让人愿意呆一辈子,可以说是反“赛博朋克”的赞歌。
也有一些不同的地方。赛博朋克作品很爱描写技术怎样垄断我们的生活。经典赛博朋克作品中,个体利用加密技术,在虚拟世界中匿名穿梭的孤单侦探式行为很常见。我想作者们都低估了人类自我暴露、自我展现的欲望,今时今日要在社交网络上找一个人,实在太容易了。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读者,觉得经典赛博朋克作品有些过时也很正常。弗诺·文奇在《真名实姓》中做出了很棒的设想:吊销你的“上网执照”会让你社死,获得你的真实身份信息则可以利用你。40年之后,这些设想几乎全中。
弗诺·文奇基于计算机技术的狂想还沿用到了《深渊上的火》,并在此基础上回答了“宇宙大静默”问题。很多入门科幻的中国读者最早接触到的类似答案应该就是“黑暗森林法则”,《深渊上的火》兼具“赛博朋克”和“太空歌剧”气质,非常值得一看。像《神经漫游者》《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这样的作品已经经典到不用再推荐了,因为“元宇宙”而大火的《雪崩》也有迈入此列的趋势,就带点别的吧。
推荐书单
《真名实姓》
[美]弗诺·文奇 著,李克勤、张羿 译
未读·文艺家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9-6
《副本》
[英] 理查德·摩根 著,崔正男 译
科幻世界 |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8
《全息玫瑰碎片》
[美]威廉·吉布森 著,李克勤、刘文元等 译
二厂 |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21-12
03
科幻,不只是科幻
秦萌
《黑客帝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会受到前人作品的影响。《神经漫游者》是 《黑客帝国》 公认的灵感源泉。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在1984年完成的《神经漫游者》开启了赛博朋克这个文学类型,该书也被称作“赛博朋克圣经”。
《神经漫游者》的设定是,在未来世界里,跨国企业和犯罪集团犹如社会巨兽,主宰着社会,肆无忌惮地进行信息大战,竞相控制全球电脑信息系统的中心。书中首次使用了“网络空间”(cyberspace)这个词——它指的是由信息化网络搭建出来的计算机虚拟世界是由无数计算机介入的,它可以分裂成无数个平行世界。要知道,那时候计算机文化才刚刚开始发展,吉布森就以超前的意识描写了网络对人的异化。
看《黑客帝国》的观众多多少少都会被其中的哲学味儿吸引。导演沃卓斯基兄弟也已经承认,影片里面,他们确实加上了不少哲学主题或者暗示。文化评论家齐泽克就说,《黑客帝国》其实是对哲学家的罗夏墨迹测验,这意味着你对什么“主义”感兴趣,就能从中看出什么来——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虚无主义、后现代主义……甚至你还会想,这究竟是基督教的故事,还是佛教的故事?究竟电影想说的是缸中之脑,还是庄周梦蝶呢?《黑客帝国与哲学》这本书就给了我们很多不同角度的解答。
中国人看《黑客帝国》的话,大概都会被其中的武术部分吸引吧!武打动作配上特效,尤其是“子弹时间”的设计,让中国功夫有了一股好莱坞味儿,令人过目难忘。除了第一部的拳脚,二三部又加上了刀枪剑戟等传统兵器,更加热闹了。
《黑客帝国3》剧照,剧中有大量武打场面。
不过说实话,不论是看好莱坞的功夫片还是看国产功夫片,好像大多数人一向都只能看看热闹,搞不清楚打来打去究竟有什么内涵。我认为徐皓峰在2012年出版的《刀与星辰》这本影评集对想要领略功夫片一些门道的读者来说,是非常适合的读物。这本书在豆瓣电影类图书Top100中排名第27,二手书一度炒到了几百块钱,直到2021年才有了新版。
徐皓峰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因为潜心研究道家文化和武侠小说,所以最初被人熟知其实是以武侠小说家的身份。他创作的纪实文学小说《逝去的武林》以口述的形式讲述七十多年的武术实践,后来还创作了武侠小说《道士下山》《国术馆》等,此外,他还是王家卫的武术指导和编剧。
《刀与星辰》里不仅谈到了《卧虎藏龙》《赤壁》《十面埋伏》等中国观众耳熟能详的功夫大片,也有徐皓峰对《黑客帝国》的一些思考,例如他就认为利用特技创造动作美感,是中国剑仙文化的复现。
推荐书单
《神经漫游者》
[美] 威廉·吉布森 著,Denovo 译
读客文化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刀与星辰》
徐皓峰 著
果麦文化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1-5
二、帝国时代2(征服者)战役中文语音包我已经上传到115网盘了。网上的一般只有原版战役的对话是中文的,而我的连征服者战役也是中文语音的,当初找了很久,下的也辛苦,因为地址非常不稳定。现在我已经上传到我的网盘了(单纯的语音包,包括战役前的开始朗读,不含别的)。发地址我审核通不过,所以我地址写在百度空间了。
/异界行者三、微软花了687亿美元买下动视暴雪,这格局大的离谱
昨晚,微软正式宣布收购动视暴雪的新闻震惊了整个互联网圈,这笔交易的具体内容是:微软以每股 95 美元的价格,总共 687 亿美元,收购动视暴雪,交易将于 2023 年左右完成。
动视暴雪的官方推特也在置顶推文上证实了这一消息,并且配了一张动视暴雪全家桶加入 Xbox 的图。
什么,你问我《 炉石传说 》哪儿去了?害,这不是位置不够了嘛,等下次再给炉石安排个 C 位!
差评君作为一个老牌网上冲浪选手,纵横网络这么多年,自问看过不少大新闻,可是这样的场面,我是真没见过。
毕竟一个是曾经所有玩家们的 “ 暴雪爸爸 ” ,一个是目前世界上少数几个 “ 万亿美元俱乐部 ” 成员之一,这两家合体的新闻真是想不震惊都难啊,堪称是爷的青春合体辣!
现在的互联网圈都是热点一爆,梗图即至,这一次当然也不例外,收购消息一出,一大堆梗图就被各路沙雕网友加班加点地给做出来了。
比如玩《 蝙蝠侠 》、《 钢铁侠 》的有钱人梗,展现微软强大的 “ 钞能力 ” 。
索尼:你的超能力是什么?微软:我超有钱。▼
有的人在 Windows 自带游戏里加入了《 守望先锋 》。
当然,也有把暴雪全家桶加入了 Office 365 的。
有些网友干脆直接做了个成品游戏界面展示,那就是《 蜘蛛炉石 》。
还有那种 “ 让我看看你的真面目 ” 的梗图。
这巨量的梗图都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 “ 新鲜货 ” ,足见网友对于此事的关注度有多高。
而这件事情的影响可不止是玩家群体内,连官媒都惊动了。
顺带一提,这次的交易总额,折合下来差不多是 4360 多亿人民币,和一整个网易差不多。
5376.6 亿港币约等于 4378.7 亿人民币▼
这笔交易毫无悬念地成为了目前游戏史上最大收购案,没有之一。
这桩交易的巨大数字主要来源于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因为动视暴雪作为一个老牌游戏大厂,虽然最近几年名声臭了,但是营收却是蒸蒸日上,价格自然低不了。
另一方面则是,人家动视暴雪肯卖,也要有人有意向,还得掏得起这个钱才行,环顾全球,现在能一下子掏出 687 亿美元的买家也是寥寥无几,微软恰好就是其中之一。
甚至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应该也没有什么事儿能打破这个记录了。
除非哪天突然爆出个类似苹果收购索尼互娱、亚马逊买下腾讯游戏之类的新闻。
新闻里有一点非常有意思,就是微软是以 “ 现金 ” 的方式进行交易的,没有一般大公司并购时的股权置换等操作。
暴雪目前的 CEO Bobby Kotick 会继续任职到交易完成为止。
完成交易以后的动视暴雪所有的生意都要向 Xbox 游戏部门的 CEO Phil Spencer 汇报。
这说明啥?这说明人家动视暴雪的高层对自家公司那是一点儿留恋也没有,拿了钱就干脆利落走人,一点儿股权都不留,也说明他们不太看好公司的未来。
而微软肯拿出那么多钱买下动视暴雪,肯定也不是来做慈善的,毕竟要是这道这玩意儿会亏本的话,谁还会花钱啊?
那问题来了,微软买动视暴雪图个啥?
动视暴雪旗下三个主要的子公司分别是动视出版、 King 和暴雪娱乐,前两者分别拥有《使命召唤》和《 Candy Crush 》这两个知名 IP 。
暴雪娱乐手上则是拥有着《 暗黑破坏神 》、《 星际争霸 》、《 守望先锋 》、《 魔兽 》等众多 “ 暴雪系 ” 的 IP 。
那么各位可以猜猜看,这三家公司里,谁最赚钱?谁的月活用户最多?
答案是 King 月活用户最多,也最赚钱,而暴雪娱乐月活用户最少,贡献的营收也最少。
而且近几年所有关于动视暴雪的负面新闻,基本都是暴雪娱乐整出来的幺蛾子。
比如《 魔兽世界 》部门因为公司性骚扰问题罢工、《 暗黑破坏神 》主管被解雇、手游推迟发售等等。
这些负面新闻却造成了暴雪娱乐大量部门的高管离职,暴雪娱乐内部可以说是一团乱麻。
再加上旗下各个公司其实这么多年都没有开发新 IP ,玩家在逐渐流失,哪怕公司营收在增长,动视暴雪也不得不考虑 “ 卖身 ” 事宜了。
反观微软这边,其实微软自从新 CEO 纳德拉上任以来,这些年一直就没停下过收购游戏公司的脚步。
纳德拉的第一笔 10 亿美元级的交易,就是以 25 亿美元收购了 Minecraft 的开放商 Mojang 。
随后 Phil Spencer 走马上任,又陆陆续续地收购了大量游戏工作室,去年三月份还花了 75 亿美元收购了 ZeniMax Media 。
它旗下的工作室有贝塞斯达、id software、Arkane Studios 等,拥有《 辐射 》《 Doom 》《 死亡循环 》《 羞辱 》之类的大量知名游戏。
加上昨天敲定的动视暴雪,微软游戏部门旗下已经拥有了 30 多个游戏工作室。
而这些工作室的作品,通通都在 XGP 里。
XGP 是微软推出的一款会员服务,用户每个月交一点钱,微软游戏库里的游戏就随便玩!
什么《 光环 》《 地狱之刃:塞纳的献祭》《死亡循环》《 Doom 》《帝国时代》爱玩啥就玩啥。
Phil Spencer 也说过微软会尽可能地在 Xbox Game Pass 和 PC Game Pass 中加入来自动视暴雪的游戏。
这一系列的大动作,最该担心的是谁呢?没错,就是索尼!
光是今天,索尼的股价就已经跌了将近 13% 了,是 2014 年以来的最大跌幅。
一直以来,微软在主机游戏端始终不是索尼的对手,甚至可以说不管主机销量还是独占游戏都一直被索尼按在地上锤。
没办法,虽说涉足游戏产业已经 20 多年,微软还是太 “ 年轻 ” 了,他入行的时候面前有任天堂、索尼、世嘉等好几座大山头挡在前面。
上个世代, Xbox 虽然偷偷发育的不错,依靠自己的拼劲和对手的摆烂超过了一些竞争者,但和索尼比还是差的太多了。
经过这么些年,微软也算是想明白了,靠卖主机赚钱终究只是小头,真正赚钱的是给玩家提供后续服务。
而对于玩家来说最好的服务是什么呢?就是看起来是白嫖的订阅畅玩服务!
没错,我买游戏,你来玩,你不用想着买实体还是买电子版,也不用担心如果不好玩能不能退款,只要买一个月的会员试试,几百个游戏随你挑,总能找到一个你爱玩的游戏!
但这事儿的前提是自己要有足够的游戏供玩家挑选,于是微软就开始买买买了。
在微软疯狂使用钞能力之后,现如今 “ Xbox 宇宙 ” 里可谓是群星闪耀。
拥有《 战地 》《 使命召唤 》《 光环 》三大 FPS 游戏,有《 魔兽争霸 》《 星际争霸 》《 帝国时代 》等 RTS 扛把子,有着几乎所有的美式 RPG 游戏以及体育游戏等等。。。
总结起来就是只要我的好游戏够多,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来买我的会员。
而这也是微软出大价钱买下动视暴雪的原因:你管理层烂不烂我不管,我要的就是你的这些游戏 IP ,以及你那高达 4 亿多的月活用户。
游戏 IP 可以扩充 XGP 的游戏库,增加 XGP 的吸引力。
而那 4 亿多的月活用户,为了将来可以玩到这些动视暴雪的游戏以及它们的新作品,每一个人都可能是潜在的 “ XGP 会员 ” 。
那你觉得这一切值得吗?能赚回钱吗?
我觉得可以,别看现在 XGP 9.99 美元一个月,可如果到时候动视暴雪进来之后,假设它涨价到了 12.99 美元一个月,但《 暗黑4 》眼看就要发售了,为了它花这点钱,还顺便可以玩到几百个别的大作,好像也不是不能接受?
再万一,微软真的靠钞能力买下了游戏界的七八成 “ 江山 ” ,它卖你 19.99 美金一个月,也挺合理的吧?
别说这不可能,我只能说哪天它真的涨价了,一定是 XGP 拥有了让你不得不选择它的理由的时候。
更何况现在的世界, IP 那可就是印钞机啊,微软买了动视暴雪,手里这一大堆 IP 随便搞点什么联动、电影、动画,钱还不是哗哗的来?
你是不是觉得微软这撒钱操作有些眼熟?这就是活脱脱的游戏界的迪士尼啊。
更何况微软 XGP 这种模式对行业的冲击非常巨大,传言索尼都打算推出一个叫斯巴达克斯的服务对抗 XGP 了。
可以预见的是,动视暴雪绝不会是微软收购的最后一家游戏公司,毕竟现在 XGP 订阅人数才 2500 万。
这个数字和全球数十亿的游戏总人口相比还很少,要是这一次效果不行,那微软肯定会继续买,从微软的野心来看他的目标可不只是几千万的玩家而已。
对于差评君这样的老暴雪玩家来说,往好了想至少什么《 暗黑4 》《 守望先锋2 》《 魔兽世界10.0 》啥的都可以展望展望了吧?
顺带一提,据说前微软副总裁 Mike Ybarra 2019 年离职后入职了暴雪,他之前主要负责的就是 Xbox Live 和 XGP 业务。
三年后的今天,动视暴雪被微软收购了,这一幕和当年诺基亚被微软收购的情景非常相似。
再联想到前几天我看到的这个新闻。
索仔,你要小心了嗷!
文丨王林
编辑丨郑怀舟
汽车工业永远是产业政策中的关键一环,也是我国制造业的心病。
德日之所以能形成纺锥形中产社会,以及强大的精密机械加工业,与其傲视全球的汽车业密不可分。因为汽车行业通常可占到一个国家GDP的10%,制造业的1/3。
内燃机时代,“市场换技术”的尴尬结果是我国多数企业放弃自主研发,核心技术仍旧掌握在外资手中。
攻克汽车是成为制造强国的必经之路,如何绕过燃油车上百年建立起的护城河成为突破口。2007年,以曾在德国奥迪总部供事多年的万钢被委任科技部部长为转折点,一场押注新能源车的产业“豪赌”就此拉开序幕。
而作为电动车的心脏,动力电池占据整车成本的近40%。彼时关键的锂电技术和材料都掌握在日韩手中,突破不了动力电池,一切弯道超车就无从谈起。
01 两种选择:中日分野两个石油依赖国都将目光投放在新能源车上,只是选择不同,后来的故事也不尽相同。
2009年我国发布了《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新能源汽车补贴时代就此到来。
混动最高补贴5万/辆、纯电最高补贴6万/辆,10米以上的混动和纯电公交可以享受42-50万/辆的优惠。国内产业政策史上前所未有的扶植力度表达了政策制定者弯道超车的决心。
据CSIS估计,从2009年到2017年,中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直接投资超过3200亿元,累计减免购置税额等700亿元。如果按总投入3900亿元计算,相当于国内同期新能源汽车销售总额的42.4%。
几乎同时,消费锂电池时代的霸主日本则选择了另外一条路线。2010年,日本发布《下一代汽车研发战略》从过去的专注纯电动汽车,转为同时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
对日本来说,押注氢燃料电池有其可以自洽的理由。一方面在氢燃料电池领域,日本掌握着关键的“卡脖子”技术,拥有质子交换膜巨头JSR、碳纤维巨头东丽等。另一方面,从国家安全角度看,日本田中贵金属供应的燃料电池催化剂铂占世界6成份额,且日本水热丰富,基本可以提供生产氢燃料电池所需的原材料,而动力锂电池原材料如锂、钴、石墨等都依赖进口。
因此,日本汽车的两大龙头丰田、本田也在这场“赌局”中选择单押燃料电池。除了早在2008年就绑定特斯拉的松下比较积极地进行了电池业务的投资外,其他厂家尽管保有了众多的专利及制造功底,但并未集中进行相关的投资。
当然,我国的政策“豪赌”也远非一帆风顺。
政策既出,中国横空出现了1500多家锂电公司,但绝大部分是为了拿到土地和低息贷款的空壳公司。骗补也成为新造车运动一时间难以撕下的标签。据2015年公示的一批典型案例,93家新能源车企中有72家在骗补,骗补车辆超76万辆。涉及金额共92.7亿元。
即使是在打政策擦边球的企业,有了财政买单,整车厂只需要把车卖出去就能拿到补贴,电池厂也缺乏技术升级的压力。
如此恶性循环的结果是,大家都在低端泥潭里打转。上汽因为在国内找不到合格的电池厂家,不得不和美国A123成立合资公司,北汽为了解决电池问题,也在2013年和韩国SKI成立了合资公司。
不过,大规模的补贴也让这个极度依赖资本投入的行业快速实现了从0-1的突破,也极大提高了行业对资本和人才的吸引力。
图1: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2012-2020年)
在企业层面上,两国分野的一切伏笔可以追溯至曾毓群将ATL的动力电池部门剥离建立CATL,即今日的“万亿电池帝国”宁德时代。
事实上,ATL本就由曾毓群牵头创立,只是2005年因美国大股东突然撤资被日本元器件巨头TDK低价收购而成为总部位于东莞的纯日资企业。
2011年,出于新能源汽车研发需要,华晨宝马在全球寻找配套的动力电池厂商。当时ATL已经是苹果手机最大的电池供应商,华晨宝马认为这代表ATL电池安全性有保障,可以用作动力电池,并提出ATL吃透宝马给的800页德文生产标准作为合作前提。
令华晨宝马意外的是,受日本大力押注燃料电池影响,ATL母公司TDK对动力电池的态度冷淡,不愿意投资生产。
当时国内客车新能源车市场规模已初具雏形,代表ATL和宝马魏岚德(Johann Wieland)对接的曾毓群敏锐洞察到这一机遇。虽然车规级电池的生产难度和手机相比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他最终还是选择赌一把。
因为国家法规限制,外商独资企业无法生产动力电池,曾毓群与黄世霖(时任ATL研发副总,现任宁德时代副董事长)决定将ATL的汽车动力部门独立出来,在二人的家乡福建宁德成立了宁德时代。2012年,宁德时代啃下了800页的资料,成功打入宝马供应链。有了宝马背书,宁德时代就此声名鹊起,随后顺利成为宇通、金龙大巴的供应商。
02 白名单“狙击”:以空间换时间与日本主动放弃一手王炸不同,韩国则继续把消费锂电池的技术、研发、产能方面的优势转移至动力电池行业。
2010年,背靠年收入超过千亿美元的LG集团,LG化学(LG新能源)开始大力布局动力电池业务,在韩国、中国、欧洲各地合资建厂,为后续扩大产能做准备。凭借技术和性价比优势四面出击,几年下来已成为全球各知名汽车品牌动力电池主力供应商,大有一统江湖之势。
截至2015年,国内出货量前十五的客车企业有六家与LG和三星SDI达成了初步供货协议,占了中国客车市场的三分之一。
为了进一步挤压国内电池厂的生存空间,韩系厂商一边扩产一边发动价格战,直接将价格打到1元/Wh,国内品牌电池出厂价还普遍在2.5元-3元/Wh。2015年,出货最大的宁德时代收入刚破50亿,只有三星SDI的1/8,对于价格战基本没有还手之力。
为此,宁德时代黄世霖也向证券日报抱怨,“某些厂商的恶性价格战,尤其是低于成本的倾销行为会让我国电池企业丧失生存和发展空间,也影响优质产能的进一步扩充,不利于我们国家动力电池的发展。”
彼时,恰逢萨德事件爆发,中韩政治关系降至冰点。于是,2015年11月起到2016年7月,工信部果断公布了四批白名单,共计57家电池企业,没有一家外资入选,意味着装有外国企业锂电池的电动车得不到任何国家补贴。
受该政策影响,三星SDI和LG化学中国工厂的开工率一时间下滑到不足10%,韩国SKI干脆关闭了北京的工厂。松下的大连工厂则不再生产面向中国市场的车载电池。失去中国市场后,2016年LG化学在全球动力电池市场的份额下滑至4%。国内企业则获得了珍贵的时间窗口,同一年宁德时代市占率则拉升至16%。
图2:白名单后中国锂电市场占有率开始超越日韩
面对国内低端产能过多,2016年后的补贴及白名单制度也从阳光普照转为精准扶持。2018年,续航150公里以下的新能源车全部无缘补贴。2019年,不再享受补贴的里程提升至250公里。
其结果是,裸泳者逐渐退局,技术薄弱的厂商或被淘汰或被兼并,拥有高端产能的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则开始成为领军者。2018年,宁德时代击败了松下、三星等,成为大众汽车集团首家动力电池供应商。这个关键事件标志着中国动力电池的质量已不输日韩厂商。
图3:动力电池厂商配套企业,根据公开信息整理
03 塑造链条:掌握控制权2010年,除了技术薄弱之外,可能掣肘我国动力电池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上游材料严重依赖进口,特别是隔膜和电解质锂盐等,随时面临供货中断的危险。
而经过十年布局,我国在动力电池产业链实现了全面突围。
天齐锂业与赣锋锂业双巨头在政策护航下开启全球买矿步伐,在2019年将我国锂矿资源全球占有率买至30%。中游的四大材料中,杉杉、贝特瑞分别夺取了全球最大的锂电池正极、负极材料生产商头衔,天赐材料、恩捷股份等在电解液、隔膜领域绕开了日韩诸强的围堵。
与此同时,宁德时代也围绕主业展开垂直一体化投资。例如,投资了自己的供应商先导智能、永福股份、天华超净等。再往上游,入股了加拿大新锂公司、澳大利亚锂矿企业Pilbara Minerals等。
因此,即使在2019年6月白名单被废止,日韩厂商卷土重来,头部优势产能并未受到实质冲击。凭借对材料企业强议价权,宁德时代近两年动力电池的毛利率稳定在27%左右。而LG新能源则因中国上调原材料价格而不得不计划在本月将圆柱形电池价格上调10%。2021年前三季度其毛利率分别为18.3%、33.5%和18.8%。
图4:2021年前三季度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数据来源:高工锂电
汽车工业不再害怕只有市占率而无话语权。而且,凭借着全球最大的锂电池产业链和生产规模优势,中国成功将全球锂电池价格成本压低了9成。
以2020年“电动车元年”为分水岭,特斯拉为代表的新势力撬动了C端乘用车市场,欧美也先后在国家战略高度树立了发展电动车的方针路线。
在此大背景下,2021年,扩产成为中国新能源行业的关键词,韩国则是砸钱、日本是转向。
2021年7月,韩国政府雄心勃勃宣布,将在2030年前投入350亿美元用于发展本国的动力电池行业。有望刷新韩国最大IPO纪录的LG新能源最快或于今年1月底登陆资本市场,拟融资超10万亿韩元(约人民币573亿元),除了部分用于研发,余下全部投向扩产。
日本也正在试图寻回在电动领域“失去的十年”。因氢燃料电池一直未能突破技术和安全瓶颈,面对全球大势,2021年年初,日产汽车宣布暂停与戴姆勒及福特合作开发氢燃料电池汽车,并计划2030年推出的新车都将是纯电动型;8月份本田汽车也终止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生产。
三国之外,欧美新老玩家接连入场。特斯拉前高管创办的电池公司Northvolt完成历史上最大一轮融资,规模达27.5亿美元;矿业巨头淡水河谷、力拓等争前恐后参与到锂资源争夺战中。
面对巨大的增量空间,中日韩动力电池的故事远未结束。而在全球市场的角力中,变量和挑战只会更多。
帝国之家 » 帝国时代2网盘_帝国时代2重制版哪里下载